執筆人:蔣本基
台大環工所教授
執筆人:蔣本基
台大環工所教授
台灣地區PM2.5監測數值以二○○六~二○一一年為例,年平均值濃度從33.5μg/m3下降至31.8μg/m3,約下降百分之五點一,其中,PM10及細懸浮微粒(PM2.5)最低濃度均出現於夏季,而冬季及春季濃度較高,且多出現於交通尖峰時期;此外,二○一一年全台細懸浮微粒自動監測濃度年平均值為31.8μg/m3,校正為手動檢測值則約21.7μg/m3。有鑑於此,台灣啟動「黃金十年行動計畫」,目標設定於二○一六年時,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達20μg/m3 以下;二○二○年時,全國PM2.5年平均濃度達15μg/m3以下。
國內PM2.5主要貢獻源為自然汙染物(海鹽、土壤及街塵),人為汙染源為汽柴油車、燃油及農廢燃燒及衍生汙染物以硝酸鹽及硫酸鹽為主。PM2.5空氣品質標準於一○一年五月十四日發布實施,二十四小時值為35μg/m3,年平均值15μg/m3,此標準值與美國二○○六年及日本二○○九年發布標準值一致;為因應該標準之實施,原有空氣汙染防制工作需要更強化及整合。
PM2.5汙染控制技術及管理策略基本理念,為加強汙工業源、交通源及農業源「管末管制」與「源頭改善」;建置「總量管理」體系,分類排放量的制約責任給政府不同權責機構,並推動「綠色交通」、「清潔生產」及「低碳能源」等策略。其具體之執行工作項目為:
一、環境監測分析,發展大氣汙染源採樣技術與自動監測技術,環境空氣中採樣、組分分析方法和相關的自動測量技術;進行觀測數值時間序列分析及測站代表性評析,了解削減量對環境溫室效應影響,PM2.5與環境能見度及毒性成分監測。
二、汙染來源鑑定分析,建立柴油車、汽油車、機車排氣汙染物指紋、固定源排氣汙染物指紋、排放係數,進行基線資料盤查,並利用受體模式、擴散模式確認汙染來源。
三、控制技術,使用清潔、高效和可持續利用煤炭,末端汙染控制,最佳可行技術,保證穩定運行;全面強化移動源汙染控制,推進道路以及非道路移動源汽柴油的低硫化;發展VOCs排放控制技術、揚塵控制技術及多汙染物綜合控制及資源化技術。
四、傳輸效應,建立大陸與台灣針對空氣汙染物(含PM2.5)傳輸聯合觀測,空氣品質模擬和排放清單,區域傳輸和來源定量化技術(例如:跨界輸送、海峽兩岸相互影響),跨境傳輸汙染物分辨或本地外地汙染物比例解析,臭氧和PM生成機理及其相互作用(超級站、基於觀測的模型,煙霧箱)及環境容量的分析與估算方法。
五、健康風險評估,進行PM2.5暴露風險評估及流行病學調查,了解PM2.5質量濃度與致死因關係及健康PM2.5影響評價。
六、環境管理,空汙總量管理策略必須與再生能源及永續交通結合,建立能源消耗與空氣汙染物(含PM2.5)關係,PM2.5產生源控制成本分析、PM2.5空氣品質標準效益評估及實證及城市區域PM2.5汙染綜合控制對策(例如: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清潔化、工業布局調整、多種汙染源聯合控制)。
綜合以上,為使台灣地區之空氣品質達PM2.5管制標準,相關之汙染源調查、減量技術及管制策略建立勢在必行;同時,宜積極推廣發展「清潔甲醇、二甲醚(DME)」等創新燃料技術,此創新技術結合再生能源(例如:風能)及碳捕獲與再利用技術,將CO2與H2轉換成車用燃料,相較於傳統汽油更充分燃燒,空氣汙染物排放量可減少百分之五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