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道「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讀書並非只論經典,成為博士;而是為增加知識,莫當井底蛙。
古代社會重視讀書,稍微開竅的人,無論家境如何貧苦,千方百計也要讀書———鑿壁偷光、囊螢映雪,就是最好的例子,科技時代的學生對此必然感到不可思議。
縱觀古今中外,沒有哪位擁有偉大成就的人不愛讀書。唐代顏真卿,在書法史上被譽為繼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他同樣為人稱道的是正直、富有正義感的人品。
顏真卿有一篇意義深遠的〈勸學詩〉:「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老師們多以此詩鼓勵學生。只不過很多學生由於太年輕,無法理解詩中的感歎!
北宋的皇帝宋真宗趙恒所寫的〈真宗皇帝勸學文〉比較淺白,詩裡有流傳千古的名句:「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生平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皇帝也勸學,認為「黃金屋」和「顏如玉」這兩樣自古以來人人心中所好,從讀書中必可獲得,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些詩人把對書的感情寄託在作品中。明代忠臣于謙,為政清廉,勤勉自律;《明史》稱他「英邁過人」。他的詩作中有名句:「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簡直把書當作親密伴侶。
讀書的收穫是否真是「黃金屋」和「顏如玉」,還是外在的事物。被林語堂譽為千年難得一見的才子蘇軾,在他的〈和董傳留別〉中,開頭就有:「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容貌天生,才子才女卻靠後天的努力來栽培。
由詩書熏陶出來的禮儀、文化,使得讀書人氣質高雅、舉止得體,這些正是讀書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否則就算長相再漂亮的俊男美女,若胸無點墨,擁有的也僅是粗糙的外在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