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環遊世界原本是我的B計畫,原來的計畫是到印度多讀一個碩士,了解南亞地區,特別是印度的文化社會政治。只是交了文件之後卻石沉大海──沒有被接納、沒有被拒絕,是石沉大海。也正因如此,才決定以旅遊代替升學。
這天在德里巧遇剛好也到了印度去的張翠容。我與她和她一位正在印度讀博士的美國朋友吃了一頓飯。談起才知道,原來這朋友正在我之前申請的大學就讀,我跟他說起我的經歷,他語重心長地說:
「在印度,你要辦得成事,不能靠電子郵件也不能靠打熱線電話,你只能親自走到他們門口或打他們的手機,去使這官僚機器開動!」他當年是因為認識學系的教授,由教授親自為他打點博士的申請,才能順利就讀。
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度,這是我一直重複的話。它的神奇,在於它竟能將眾多似乎互相矛盾的東西集合在一起,而又竟能繼續運作。走在印度首都德里街頭,你會驚訝於其落後和貧窮、其基礎建設和配套之差、其混亂及缺乏效率;但同時它又是世界上其中一個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是世界資訊產業的基地。你知道這個國家是世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但其種姓制度陰魂不散、男女仍然極不平等,女性被暴力對待更時有所聞。至於其貪汙盛行、效率低落的程度,對一個世界大國而言,也叫人驚訝。
如許多到印度的旅行者一樣,我對印度是又愛又恨,在領略美麗風光、多元文化的同時,也要忍受一段不容易的旅程。一踏上印度的土地,立刻要開動那個「你不要騙我」的戰鬥模式,這大概是很多去過印度旅行的人共同的經驗。男性還算幸運一點,女性更要同時開動那「你不要碰我」的警衛器,雙重戰鬥狀態真的會令人很累。
印度人(特別是北印度)許多人對待遊客的態度是「不騙你是我不對」,無論是買冰棒還是車票,都可以令人神經緊張。舉個例,明明是三十盧比(台幣十五元)的車程,那人看你是遊客,可以面不改色地說「兩百五十盧比啊(台幣一二三元)」;你發火地跟他說「明明是三十盧比!」他又會搖搖頭(印度人搖頭表示贊同)說「就三十吧!」像沒事發生過一樣。
旅行者之間流傳著很多印度詐騙故事及應對方法。重災區肯定是計程車司機(這是全世界皆然的吧?),像你說要去Apple Hostel,你一不留神,他可能會把你載去另一間 Apple Hotel──不是搞錯,而是這裡他可以拿回扣。有時他為了說服你不要去原本的Apple Hostel 住,還會告訴你那兒貴、不安全、甚至已經被火燒掉,然後建議你轉去他「很熟、有折扣」的Apple Hotel 住。
有時你之前跟他談好了價錢,說好了Fifteen(十五),下車時他卻說應該是Fifty(五十);至於獅子大開口或是其他古靈精怪的方法更是不一而足。反正印度就是一個凡事有可能的國度,特別是在騙人的手法上,實在令人大開眼界。
然而印度這個國家,卻又處處充滿著驚喜。它有著非常多元的文化、非常漂亮的建築和風景、非常濃厚的宗教氛圍,都極為迷人。如果你去過瓦拉納西(Varanasi)的恆河河畔,日出時拿著一杯熱甜茶坐在石階上,看著那從河中升起的火紅太陽;又或是在北印度那些七彩的城巿中,領略過各自的風味;更別說近距離看過那美麗動人的泰姬瑪哈陵(Taj Mahal),走進那由白色大理石築成的浪漫陵墓──你自然也會愛上這個神奇的國度。
至少,又愛又恨。
(摘自《旅行在希望與苦難之間》,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林輝
香港人,畢業於香港嶺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士)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碩士),也是時事評論人、社會運動者、註冊社工、香港多個媒體專欄作家及主持。同時亦為旅行狂熱者。二○一二年秋,獨自出發進行為期兩年的環球旅行,已走過亞洲、歐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四十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