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語言都總有些翻譯不出來的字詞;翻不出來,是因為別的語言和文化中沒有相應的概念,中文的「緣分」就是一個好例子。要將「緣分」翻譯成英文,Fate嗎?Destiny嗎?圖/林輝
文/林輝
每種語言都總有些翻譯不出來的字詞;翻不出來,是因為別的語言和文化中沒有相應的概念,中文的「緣分」就是一個好例子。要將「緣分」翻譯成英文,Fate嗎?Destiny嗎?Serendipity呢?似乎都不太像,總覺得差了一點什麼;要向外國朋友解釋,就要連帶中文裡「冥冥中自有安排」的概念一併解說,愈解釋愈複雜。
但我始終覺得「緣分」是中文字中最漂亮的詞語,特別對於旅行者來說,有些際遇只能用緣分來解釋。像那天我剛到墨西哥神父的宿舍,裡頭有一位義工,本身也是個旅行者;見面時覺得他有些面善,但旅行路上見過這麼多人,人有相似,所以也沒有特別留意。
直至第二天,有機會與他聊天時,才發現原來我們不是第一次見面,上次見到他的時候,是一年前在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南部的一座農場,那時,我們同在農場中,還曾經合照過。誰知一年之後,在完全沒有聯絡、沒有預期的情況下,居然在千里之外的墨西哥小鎮重遇。
全世界六十多億人口,如此重遇的可能性真是比被雷打中還要微小,但卻發生了,除了「緣分」真的沒有其他更好的解釋。
我甚至認為,在旅程中所遇見的,其實都是緣分。在茫茫天地之間,你剛好去到那個地方;在芸芸眾生之中,恰巧遇上那些人。本來不可能在生命中交會的人,卻因此相遇;有些打聲招呼就從此不再相見,有些卻成為了朋友、知己、情人,甚至成為生命中重要的人。
吸引力法則
這些年旅行下來,我更相信「吸引力法則」,就是你會吸引到與你思想相近的人,也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一心想在旅途中找浪漫的人,會遇上同樣想找浪漫的另一個人;願意幫助別人的人,也會遇上願意幫助你的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就會吸引怎樣的人。
旅人萍水相逢,最高興的莫過於遇到臭味相投的友人。明明素昧平生,但在世界一隅遇上,卻像故友重聚,話題不斷,笑聲不絕。這種緣分、如此機緣,比旅程中看到的美景都還要來得有趣。
曾在旅途上,遇見一位來自香港的男子,年紀比我大幾歲,我們住在同一間民宿。初見時,禮貌地打了聲招呼,寒暄兩句,也沒什麼特別;直到次日在民宿一起吃早餐,談到要到哪裡去逛遊時,我說打算去巿內的墳場看看,他立即雙眼瞪大,興奮地說:「沒想到,有人跟我一樣喜歡看墳場!」於是話匣子打開,就像滔滔江水源源不絕;接下來,我們連談好幾天的話,由旅行到工作、愛情到哲學,無話不談。在異國找到臭味相投的朋友,實在是難得的緣分。
其實,我們本來都來自香港,但平常的生活中,往往慣於停留在自己的生活圈中;加上要為日常生活汲汲營營,哪來時間跟新朋友交換關於生命的想法?即使遇上極為投契的人,也因為沒機會深入了解而擦肩而過。反而在旅程當中,更有興趣去認識新的朋友,更有時間去深入傾談,讓友誼可以有機會發芽生根。
其實,人年紀愈大,愈少交新朋友,甚至連舊朋友也愈來愈少。有了工作、有了愛情、有了家庭,促膝談心的機會也就愈來愈少了,而且益顯奢侈;談理想談生命的時光,似乎都遺留在少年時期。或許,去一趟旅行,正是重尋這種空間的好機會。
然而這些緣分的實現,還需要一個基本條件——就是你要先踏出那一步,去到那個陌生的地方;然後冥冥中自有安排,會帶領你見識緣分的奇妙。
(本文摘自時報文化《旅行是一場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