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好滋味 明華園的救命菜

文/郭怡青 圖/王漢順 |2014.11.30
2264觀看次
字級
「鍋粑」這道菜,成了陳家媳婦入門必學的一道菜,也蘊含著惜福不浪費的意義。 圖/王漢順
「鍋粑很好呀,它可是我們明華園的救命菜。」面對滿臉歉意的媳婦,善解人意的公公安慰孫翠鳳:「妳很棒,陳家的傳家菜,妳不用學就會了。」 圖/王漢順
二○○六年孫翠鳳深入非洲馬拉威,除了幫愛滋孤兒募款成立孤兒院,更教導非洲孩子學台灣歌仔戲。圖/明華園提供

文/郭怡青   圖/王漢順

「鍋粑很好呀,它可是我們明華園的救命菜。」

面對滿臉歉意的媳婦,善解人意的公公安慰孫翠鳳:

「妳很棒,陳家的傳家菜,妳不用學就會了。」

在嫁給陳勝福以前,孫翠鳳沒有聽過明華園,更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當家台柱。一九八四年,孫翠鳳拎著簡單的行李回到屏東夫家。由公公陳明吉一手創立的明華園是個向心力很強的歌仔戲家族,三代同堂分成幾個小劇團四處演出,而當時陳勝福雖然人在台北,卻已開始接手管理明華園,慢慢將重心轉回家。只有這位台北來的媳婦,剛回來時猶如「人客」般,什麼事也不用做。「她是台北來的,不懂戲班生活,妳們不要為難她。」婆婆如此交代其他媳婦。

起初遙望戲台的孫翠鳳對於許多事情都感到好奇,然而這種新鮮感沒多久就變成焦慮,因為聰明體貼的她很快就發現,在陳家,既不會唱戲又總是將白米飯煮成鍋粑的她是「最沒用的媳婦」,公婆的寵愛、妯娌的包容,讓好強的她更加無地自容。

其實孫翠鳳上過救國團烹飪課,原本對於自己的廚藝自信滿滿,豈料在新婚第一次回屏東過年時,就徹底嘗到挫敗的滋味。

原來,孫翠鳳在救國團學的都是名菜,婆婆卻指定早餐要吃「泔糜」(稀飯)。翌日清早五點,她摸黑來到廚房,翻箱倒櫃怎麼找也找不到電鍋、瓦斯爐和米,此時六弟媳睡眼惺忪地走來,貼心的婆婆早就料到台北來的媳婦一定不習慣鄉下的「灶腳」,派了救星來幫忙。

孫翠鳳這才知道,找不到電鍋和瓦斯爐是因為根本沒有,他們都是用灶爐煮飯,而米則是被藏得很隱密,以防被老鼠偷吃。為了煮一鍋稀飯,要從撿柴、劈材、生火開始,這對孫翠鳳而言猶如一場惡夢;她也不知道,煮稀飯需要邊煮邊攪才不會黏鍋,結果看似又白又香的稀飯,底層竟是燒焦的鍋粑。

「鍋粑很好呀,它可是我們明華園的救命菜。」面對滿臉歉意的媳婦,善解人意的公公安慰她說:「妳很棒,陳家的傳家菜妳不用學就會了。」

燒焦的鍋粑怎麼會是傳家菜?原來這道菜的背後隱藏著感人的故事。

神祕的麻布袋

孫翠鳳的婆婆是位勤儉持家、照顧團員的老闆娘,每次劇團四處演出時,她總會帶著麻布袋,後來麻布袋愈變愈多愈沉重,但因為她吩咐千萬不能打開,所以沒有人知道袋裡裝了什麼,偶爾搬運的團員還會發牢騷說,老闆娘就愛撿些破銅爛鐵,害他們扛得要死。當然誰也沒有想到,那些麻布袋中竟然暗藏救命玄機。

一九五九年八月七日,外面風雨交加,大雨傾盆而下。由於雨下得比退得迅速太多,導致河川水位高漲決堤,造成空前的大水災,許多地方瞬間成為「水都」,明華園也難以倖免地受困在淹大水的劇場裡,面臨斷糧的窘境。

「不然我游泳出去,看看外面找不找得到食物好了。」正當人心惶惶,許多男團員開始出一些狗急跳牆的主意時,婆婆卻拍著胸膛保證:「你們放心,我一定會讓大家都吃飽。」

大家都以為,婆婆只是為了安定人心才這麼說,不料到了用餐時間,她真的猶如變魔術般,變出一桌熱騰騰的飯菜。

原來,平時劇團在趕場時,往往沒時間好好煮飯,很容易將飯燒成鍋粑,硬邦邦的鍋粑沒人愛吃,但節儉的婆婆覺得把飯丟掉很浪費,於是就先將剩下的鍋粑晒乾,再裝入麻袋裡保存。桌上的飯,就是將鍋粑燒焦的部分刮掉,再用水煮成稀飯。菜也一樣,平日用剩的高麗菜、蘿蔔就晒成乾再裝入麻袋裡。在非常時期,拿出來泡水後炒一炒,就是一道香噴噴的菜。

從此以後,昔日沒有人要吃的鍋粑成了陳家媳婦入門必學的一道菜,直到今日大家齊聚一堂,有時還會特別做「鍋粑」這道菜來回味過往,也順便教育下一代,做人要懂得惜福不浪費。

逐漸迷上唱戲的孫翠鳳決定要認真學戲,並和婆婆學做台灣菜,她也要和其他媳婦一樣,可以邊煮滷肉邊演王寶釧,成為真正的陳家媳婦。

孫翠鳳在已故公婆的身上學到如何照顧團員;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苦守寒窯的王寶釧已不煮滷肉而改發便當,但團體生活的核心不曾改變。鍋粑的故事,為陳家媳婦樹立勤儉持家、惜緣惜福的榜樣,也說明了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

(摘自《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出版)

作者簡介

郭怡青

前半生到處流浪。捲起美國波士頓學院、英國倫敦大學的兩張紙(文憑)跑到日本去闖蕩,喜歡雲遊四海,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地球轉了一圈後,因緣際會地在《經典雜誌》繼續流浪,並以《海峽:文明的交會與分野》入圍金鼎獎。現為自由作家,游牧在令人流連的文字世界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