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隨著九合一選舉國民黨遭逢慘敗,行政院長江宜樺宣布請辭,內閣總辭。江宜樺以清新的政治學者從政,從研考會主委一路高升至閣揆;以非為政策責任,而為政黨地方選舉失敗負政治責任下台。這恐怕是專研政治理論的江揆始料未及的結果。
江宜樺受馬總統信任倚重,國民黨無論在中央、國會或地方首長席次都居完全執政的優勢,但施政卻是困難重重,兩岸服貿、貨貿協議卡在立院難以推動,而突發的食品安全、十二年國教、洪仲丘事件、物價上漲、住宅政策、所得分配不均等問題,更讓內閣窮於應付。大家都看得到江揆努力想做好,但是內閣的努力卻都徒勞無功。
儘管施政一路逆風前行,江揆現有的政治條件和資源,卻是下任行政院長難以企求的。下任閣揆面對的將會是一個新敗潰散的執政黨,總統聲望遠不如前,能提供的政治支持力大打折扣;執政黨正忙著重整旗幟,在野黨的聲勢正旺;新民意的地方首長銳意求表現;執政黨雖然仍是國會多數,但是戰力更不如九合一選舉之前,國會改選在即,更難全心配合行政院政策。
面對執政條件不佳,挑戰更大的政治環境,企求下一任行政院長能大開大闔,推動大改革可能不切實際。但是未來的閣揆也並非是一籌莫展,註定一事無成,只要他能認清這個內閣的本質和挑戰。
這是一個療傷止痛,固本培元的內閣。執政黨受挫重傷,府院黨團隊重組,新內閣應該先調整步伐,縮短磨合時間,培養團隊默契和實力,放下黨派爭端,擱置爭議,先推動有共識的政策,爭取社會信任。
這是一個溝通協調的內閣,未來的閣揆很難是強勢院長,所以他必須重視協調溝通能力,在制訂政策前與社會各界溝通,在行政部門跨部會的協調,政院形成決策後,與國會的協商工作,都需要比過去更縝密更細膩的策略進行。未來行政院不能再重蹈服貿協調簽完協議,才發現爭議太大,被批評為黑箱作業,最後騎虎難下,內外不是人。
這是一個要能認清社會變動趨勢的內閣,國民黨一向重視經濟發展與成長,但是這次的選舉告訴國民黨一個事實,如果成長和發展的果實並未讓社會共享,而只是圖利少數社會分配愈來愈不均,剝奪生態環境,這樣的成長並非社會多數人期待的政策。
新內閣必須有年輕革新的心,將眼光從戰後嬰兒潮的社會既得階級移向年輕的一代,了解年輕人的希望,體會年輕世代的煩惱,規畫年輕一代的未來,這是為了年輕世代的未來,也是為了整個社會的未來;更是執政黨改革和未來之所繫。
新閣不會是大改革的強勢內閣,但也不致於悲觀到成為看守內閣。內閣作為的空間端視閣揆的智慧、謀略和耐心之軟實力;以及在亂局中入世,捨我其誰的慈悲心,如何找到這樣的行政院長,那只能祈求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