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食品安全與否仍存在爭議,但也有人視之為糧荒救星,圖為美國愛阿華州農民正在玉米田檢查一批基因改造玉米。圖/美聯社
圖為小蘭嶼蝴蝶蘭。 圖/成大提供
蔡文杰表示,蘭科植物在植物學上具有值得令科學家深入探究的獨特性,以蘭花來說,花形就相當與眾不同,其中有一片花瓣不但演化成唇瓣,雌蕊及雄蕊還癒合成合蕊柱。此外,蘭花常與授粉者還共同演化出特殊的依存關係,像是原產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島上一種名叫彗星蘭的蘭花,由於其蜜管長度近三十公分,一般昆蟲根本不可能吸到蜜,所以必須仰賴一種口器特別長的蛾類來幫忙,也因此讓彗星蘭與這種特殊蛾類發展出一種「唇齒相依」的緊密關係,但蔡文杰也談到,正因彗星蘭的授粉者太過單一,所以萬一授粉者因氣候變遷而滅絕或遷移至他處,就可能導致該種蘭花面臨絕跡風險。
但整體而言,蘭花的分布區域可說相當廣泛,從高山到平地、沙漠邊緣到沼澤、從寒帶到赤道都可見到蘭花的美麗身影。蔡文杰表示,翻開文獻紀錄來看,蘭花最早出現於七千六百萬年前,擁有不錯適應環境能力的蘭花甚至躲過白堊紀的生物大滅絕,推測其原因是因為蘭花在此之前已經完成基因體倍化的演化歷程,所以讓他們可以因應比較複雜的環境變化而生存下來。
就如同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學說般,許多生物為了繁衍後代,自有一套生存之道。但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劇烈,生物的演化腳步不見得能跟上環境變化速度,蔡文杰表示,氣候的變化可能會改變植物的分布,如果暖化持續加溫,可能會讓原本可以生存在熱帶或寒帶的植物就此消失或遷徙至他處,進而改變整個生態系的物種依存關係,因此如何降低氣候變遷帶來的生態影響,也成為你我都應關注的地球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