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和菓子達人 吳蕙菁:堅持最初的夢想 採訪報導/杜晴惠 |2014.11.16 語音朗讀 37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為期十天的「高雄二○一四國際書展暨全民閱讀‧蔬食博覽會」於今日圓滿閉幕,期間民眾在書香、蔬香包圍的氣氛下,露出了滿滿幸福的笑容。「唐和家」創辦人吳蕙菁也參與這場盛會,她受邀至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雙閣樓為民眾做和菓子體驗教學,報名的民眾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圖/聯合文學提供 吳蕙菁十一月九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雙閣樓教和菓子製作,參加的民眾露出幸福的笑容。圖/人間社記者如輝 為了推廣和菓子而開課,幽默的吳蕙菁在北投文物館的教學課程大受歡迎。圖/聯合文學提供 具有歷史與知名度的和菓子老店店招,堅持手工和不囤貨,是吳蕙菁在日本工作過的地方。圖/聯合文學提供 吳蕙菁說經營兔子屋的瀨山妙子(左二),是唯一付她薪水又教她做人處事的貴人。圖/聯合文學提供 《揉美的力量:吳蕙菁和菓子》 作 者:吳蕙菁(Emily) 出版社:聯合文學 圖/聯合文學提供 吳蕙菁在日本參加比賽的師走(指十二月)作品。圖/聯合文學提供 吳蕙菁在日本參加比賽的師走(指十二月)作品。圖/聯合文學提供 吳蕙菁在日本參加比賽的師走(指十二月)作品。圖/聯合文學提供 吳蕙菁在日本參加比賽的師走(指十二月)作品。圖/聯合文學提供 万兩 /聯合文學提供 寒樁 圖/聯合文學提供 水仙 圖/聯合文學提供 初雪 圖/聯合文學提供 為期十天的「高雄二○一四國際書展暨全民閱讀‧蔬食博覽會」於今日圓滿閉幕,期間民眾在書香、蔬香包圍的氣氛下,露出了滿滿幸福的笑容。「唐和家」創辦人吳蕙菁也參與這場盛會,她受邀至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雙閣樓為民眾做和菓子體驗教學,報名的民眾將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南下佛館前,吳蕙菁在北投文物館接受專訪,為的是她從日本學成、花十年時間歷經創業、思索,終於完成的一本融合和菓子歷史、藝術之美與個人奮鬥心路歷程的書:《揉美的力量—吳蕙菁和菓子》。 專訪中,吳慧菁一如書中的章節順序,為記者講述和菓子的歷史,「隨著佛教傳入日本,唐朝的製菓技術跟著遣唐使影響了日本。」她笑著說,自己的網路商店取名「唐和家」,就是因為和菓子原本就是中國的產物,從唐代傳入日本,「現在我從日本將它帶回家。」 感佩日本職人堅持 原先屬於中國的藝術,經過千年演化卻在日本發揚光大,日本職人的堅持與執著,總是感動著無數台灣的民眾,喜愛的程度無法以「哈日」或「瘋日本」的簡單詞彙來形容,也難怪每年赴日本觀光的旅客中,小小的台灣民眾人數卻總是名列前茅。 吳蕙菁說她喜歡和菓子,起因於在長達六、七年的平面設計工作中,喝咖啡與品嘗糕點成了她紓解工作壓力的精神食糧,不知不覺被櫥窗裡美麗造型的甜點吸引,最後走進烘焙教室,享受著DIY樂趣,最後報考國家丙級烘焙執照考核,業餘的她居然收到合格書,開心之餘,起了轉行的念頭。 「當時美術設計的工作實在太累了,」吳蕙菁說她已經三十三歲才下定決心脫離原本的舒適圈,實在是受環境所逼。就這樣,當時只會背五十音的吳蕙菁一月決定赴日,三月就以觀光簽證就學。她說,當時應屆的同學,她並非唯一的外籍學員,有兩名韓籍學生無法克服語言障礙而放棄,她在班上年齡大同學兩倍,能持續學習,宛如奇蹟。 寫書過程當作療癒 當工作成為一種「信仰」,不再只是「為五斗米折腰」的層次,那麼即使歷經艱辛也能熬得過去。吳蕙菁說,回台創業,從零開始,期間遇上許多的挫折,但她沒忘製作和菓子的初衷是「贏得客人的笑容」,這樣一句看似非常普通的話語,吳蕙菁卻真心相信。 她在書的〈自序〉寫道:「從我開始架設網站分享唯美的和菓子開始,到我穿著和服四處開設體驗課教學,目的是希望所見之人、所到之處皆是歡笑。雖然花香傳千里,但是一心不離根,看似最冷門的行業,綻放第一朵花之後,反而有種如入祕境、尋得獨門祕笈的喜悅,單純的動機卻帶給我無限的動力,每每開始著手設計新款式的菓子時,就已經預見大家被和菓子融化的表情,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有成就感呢?」 其中還提及出書的起心動念,「對我而言,寫這本書是為了對自己走過的故事做一個交代,然後分享出去。而那些故事不論好壞,都是有價值的,對人、對我都是有幫助的。寫完了、放下了,我將瀟灑地繼續下一部劇本!」 對於讀者而言,或許能從吳蕙菁的奮鬥故事中獲得平淡生活的激勵作用,但對吳蕙菁個人來說,則成了一種療癒,「寫書進入末段時,常常寫到觸景傷情之處,把之前沒時間處理的情緒,利用寫書療癒了過去。」她說。 撐起點心王國 先當付出的那一個 吳蕙菁說,和菓子在日本人心中不只是點心,更是一種藝術,每一顆菓子都經過思維的創想,蘊含著製菓者始終如一的熱誠。在學習過程中,她了解和菓子起源於禪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下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看天吃飯、隨著節氣製作當季的食材養生,深深了解大自然運算所有動植物的精密法則,在大自然的保護之下,我不禁顯得相形卑微,並用此尊敬的心情看待上天賜予的食材,誠心地製作與天同工的食物。」她在書中寫道。 看著近日接連發生的食安問題,吳蕙菁說,唯有將提供好食材的人結合在一起才有力量,她組織「中華製菓文化交流學會」,希望能提升台灣餐飲人才的文化美學素養,推廣自然農法食材,教育餐飲人選擇食材的觀念。她說這個學會的宗旨很簡單,「只是想有個美妙的心情,有個安心的食物,有個美好的關係,有個健康的身體,有個希望的未來,看看我們能為別人、為自己做些什麼,別光只是等著獲得,先當付出的那一個吧!」 吳蕙菁說,近兩年來她上了將近三千人次的體驗課,發現台灣民眾真的很愛和菓子課程,於是萌生回饋社會的想法,她想著,如果穿著和服出現在鄉間國中,一定會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驚喜與歡樂的回憶,長大後也能懷抱著夢想看待人生。從十月開始,第一站到全國最偏遠的金門烈嶼國中;第二站到宜蘭吳沙國中,目前她的回饋之旅才剛完成第四站新竹香山國中。 前一篇文章 書市隨筆 輕鬆讀文學史和文學作家逸事 下一篇文章 愛書人手札 「京」饕餮之書——曾郁雯《綺麗京都》 熱門新聞 01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2香港佛光道場 供僧道糧回向十方2025.09.1503【詩】山水的盛宴2025.09.1604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05【草木堪為友】可可樹 神賜食物化為巧克力2025.09.1406【植日光年】沙漠奇花 龍舌蘭 2025.09.1407【白色墨水】晨光花語2025.09.1408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薪火傳燈 2025.09.1309開挖土機遊大陸 填坑修路做好事2025.09.1310水豚卡比胖拉 萌翻台南2025.09.1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書頁微光】 《正念自律》 助你找回平靜 活出人生意義【圖文書】 《被雲踩到了!?》 自在徜徉想像力的笑聲中【精選書摘】《人生得遇蘇東坡》 放過自己 才是人生最大智慧【深頁凝視】《小廖與阿美的沖印歲月,還有攝影家三叔公》 沖印年代的光與影【書市隨筆】《江河旋律》 王鼎鈞 百歲華語散文大師【瀾光筆記】《虎靈寓言》 傷痕氏族的誕生 作者其他文章專訪澳洲兒童作家 葛瑞米.貝斯 在冒險與遊戲之中 愛上閱讀閱讀作家林洸耀:為龍把脈 正視未來余光中 從詩與文看見立體世界向樹學習 找回愛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