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圖/陳牧雨
文與圖/陳牧雨
山的特質是剛毅、不動、靜默與沉著;水則相反,是柔美、流動、不安與喧囂。
所以如果說山是男性的象徵,則水是屬於女性的。「柔情似水」,秦觀在〈鵲橋仙〉中如是說。
中國最早期的詩歌〈詩經﹒秦風〉裡的〈蒹葭〉,則把女人放在水的一方: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雖然詩歌分為三段,但說的是同一意旨,說的是與思念的人隔著寬廣的水,原本愛人在水一方、水之湄,或水之涘,順著水流或者逆著水流去追尋,卻看見她一會兒在水的中央,一會兒在水中的高地(水中坻)、一會兒在水中的小洲(水中沚),朦朧飄忽,難以企及。
固然有人說〈蒹葭〉裡的「伊人」:可以指異性的情人,也可以指同性朋友;可以指賢臣,也可以指明主。詩意的虛泛,擴展了詩的內涵,也給了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但我仍然認為詩裡的「伊人」是指作者日夜所思慕的美人!否則,如果指的是男性,為何不說在「山之巔」、「峰之巖」或「谷之陵」,畢竟山谷與男人在性格上是較為契合的!
可是也有人把「山」、「江」拿來並敘,比如辛棄疾就有:「舊恨春江流未斷,新恨雲山千疊」的句子。
中國大陸,由於地理結構關係,所有江河水都往東而去,江水向東流,長期以來就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一樣的無庸置疑。
所以李後主才說:「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然而,東坡在他的〈浣溪沙〉故意用了反諷的手法: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除非蘇軾曾經來過台灣,否則他所看到的水應該都是往東流的。水自不能西,故人生無再少、青春一去不復返,是很明確的事了!
流水不間斷,自山巔奔騰下來,東流而去。李後主以流水來形容喪國之痛。這種痛是永遠無法中止的。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水是無法抽刀截斷的,因此李白反過來問東流水:「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李之儀也說:「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此水是無法「休」的,此恨當然也無法「已」。這是詩人想表達的意念。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江水雖然綿延不斷,但也是無情的,如同時間一樣,一去而永不復返。
毋怪乎孔子會在川上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說的是流水、說的是歲月、說的也是青春。
不過也有引流水做正面闡述的。
當年杜甫為唐初四傑受到時人批判而打抱不平,他說:「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這話說得多鏗鏘有力,氣度恢宏。
說得也是,好的典範,經典的作品,就如萬古恆流,會永遠不間斷的流傳下去,永不止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