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近日表示,英國需在十二月一日前補繳二十一億歐元的預算攤派費,理由是英國經濟成長好於預期,因而貢獻額度也相應上調。英國強烈反彈,稱歐盟為專盯成功國家的吸血鬼,首相卡麥隆堅定表示絕不會付錢。
更令英國憤怒的是,依歐盟調整的攤派方案,法國和德國分別獲得十億歐元和八億歐元「退款」。英國認為,法國經濟低迷也就罷了;但據國際貨幣基金日前發布的數據,德國已取代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卻能獲得退款而英國要補繳?
英、德兩國經濟成長傲人,而中國正迅速失去世界工廠地位,製造業外移至東南亞等成本更低廉地區。中國開始思考,如何學習英、德發展高端製造業,在創新驅動下,向高附加價值產品轉變,不再只賺取微薄的代工利潤。
先前英國也曾為世界工廠,但自金融、服務業興起後,製造業走向夕陽。但金融危機使實體經濟重獲關注,英國決定「再工業化」,加大製造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推出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外移的工業回歸本土。
除了企業回流,英國更強調產業升級和創新。推出「高價值製造」策略,以創新貫穿「從研究設計到商業化」的整個過程。去年英國政府資助十餘個創新中心等機構,領域包括生物技術、智能系統和材料化學等。去年底,英國製造業接到的訂單達二十年來最高水平。製造業等實體經濟恢復,使失業人數下降。
德國製造業一直是經濟支柱,雖在新興國家廉價產品衝擊下,也曾經歷低潮,但堅守創新和品質,很快就恢復元氣,占據全球產業頂端。以汽車業來說,德國高級車一直不為廉價品牌動搖。而平價的福斯汽車更超越美國通用,僅次於日本豐田,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廠。
二○一二年,德國科研投資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三,企業科研投資占總投入的六成七七。其中製造業的研發投入最高,占所有企業創新支出的八成六。西門子公司總裁說:「西門子前進的核心價值,就是創新。」西門子在全球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超過一百六十個研發中心。
透過創新與科研,英、德著重在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避開與低勞動成本地區的價格競爭,賺取高利潤,保住經濟活力。英德兩國並加強企業、科研機構和學校的合作,形成全社會的創新風潮。
企業和學校合作,即台灣強調的產學一體、學用相符。但台灣教育體制一直被企業抱怨找不到人才,這個問題在大陸同樣發生。《華爾街日報》曾發表〈中國教育體制可能扼殺創新〉一文卻認為:「雖然許多美國人視中國為全球競爭者,但專家說,中國可能有必要重新評估他們的教育體制,才能真正躋身世界前列。」
中國教育體制強調考試,學生的學習時間多被背誦、做習題占去,幾乎沒有思考的時間。如果思維跳不出考試提供的模式,就不會形成模式之外的想法。在中國,不僅從事教育者擔心,商界人士也說:「中國的教育體制,造就不出像賈伯斯這樣有開創能力的人才。」
中國的教育如此,台灣教育的缺陷相同,而企業又習慣於賺低廉的代工利潤,長久以來一直在與低勞動成本的新興國家競爭,而今卻因為缺改進不斷被超前。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南韓早把台灣遠拋在後,我們該思考未來:工廠在哪裡?市場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