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問題接連出包,上一波餿水油風暴才驚心動魄的剛下片,犧牲了一位衛生福利部長,新部長還在尋尋覓覓,沒料到又來一波風暴。
受波及的下游食品廠、餐廳氣得大罵「民眾繳稅養豬頭嗎?」用詞或許不夠修飾,但根本上並不離譜。就再爆食用油風波的危機應變來看,沒人敢保證不會有下一波。
徹底整治食用油市場有這麼難嗎?當然不。這幾年不斷的食安問題,普羅百姓都知道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跟著不肖商人後面補破網。一定得從上游著手,找到問題源頭,提綱挈領一抓,網目必然順勢而開,沒有藏汙納垢的空間,什麼問題都露出原形,一一對症下藥一網打盡,難嗎?不會嘛。
只要用點心,問題並不難掌握。這幾波餿水油、飼料油等非食用油混充調製,偽冒成食用油上市風波,輕易可察覺下游供應廠的出貨量遠大於進貨原料,其中當然有摻假;如果主管業務的官員連這都未能警覺,不能查知,卻只會做他的太平官。
國內合理的豬油材料供應那麼難查嗎?不會吧!各個報紙都有「市場行情版」,刊載內容所有報紙相同,沒有獨家,都來自市場實際交易數字,例如新北市昨天交易毛豬頭數多少,平均屠體重量,都有明確數字;兩數字相乘,再扣掉瘦肉率,大致自產豬油原料多少就有譜。
國產的豬油量不足,得靠進口補上,這部分海關相關幾個食用油品項的申請數字很明確,加總之後就是豬油上游材料的總量。比對食品廠豬油出貨數字,若出貨量遠大於上游原料,政府必須循線追查,一定要水落石出。維持食品安全是政府最基本的工作。
沒錯,政府要管的事經緯萬端,必須講求分工,但更重要的是後續合作;政府的現況是分工而不合作,不出事時各自做太平官,編預算、耍官威,一出事則努力卸責「這不歸我管」,這難道不該被罵豬頭?
分工不明確,灰色地帶滿布;整合掛在嘴上,怎麼可能不弊端叢生?要知道「事不過三」的戒律,過三就難彌補;軍人有更嚴的「火不過三」要求,不把敵人當回事,一再暴露位置,那可是要命的。政府處理食安,已是險象環生的後者。
卓亞雄(台北市/台大新研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