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務局
學名「黑鳶」的台灣老鷹,常被一般民眾稱之為麻鷹、老鷹、老雕、黑耳鷹、老鳶、雞屎鷹。黑鳶曾經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平原及淺山地區,時時翱翔盤旋於天際,是和人類生活最親近的台灣猛禽之一。
圖/林務局
學名「黑鳶」的台灣老鷹,常被一般民眾稱之為麻鷹、老鷹、老雕、黑耳鷹、老鳶、雞屎鷹。黑鳶曾經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平原及淺山地區,時時翱翔盤旋於天際,是和人類生活最親近的台灣猛禽之一。
文/朱莉雅
圖/林務局
學名「黑鳶」的台灣老鷹,常被一般民眾稱之為麻鷹、老鷹、老雕、黑耳鷹、老鳶、雞屎鷹。黑鳶曾經廣泛分布於台灣西部平原及淺山地區,時時翱翔盤旋於天際,是和人類生活最親近的台灣猛禽之一。
台灣黑鳶大部分居住在平地及人類聚落附近,以往和人類和平共存,然而在一九八○年代以後,各地黑鳶族群銳減,並且呈破碎狀分布於北海岸及東北角海岸、台北淡水河流域、嘉義曾文水庫及屏東沿山地帶。
究其因,推估應是城市的高樓普遍採用玻璃外牆,玻璃反映著藍色的天空,黑鳶無法分辨,誤撞玻璃受傷甚至死亡。此外,台灣農民常濫用農藥「加保扶」,使大量鳥類中毒死亡,黑鳶常因誤食中毒的鳥屍而死亡,導致數量大量減少。
根據《台灣鳥類誌》記載,十多年來,全台灣黑鳶的數量大約僅剩二百隻至三百隻之間,族群數量非常稀少,因此名列台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林務局二○一四「有影秀台灣」生態電影節中,去年拍攝完成的《守望黑鳶》影片,深入介紹台灣地區黑鳶的生態習性、棲息環境、所遭受的威脅及生存困境,以及屏東縣三地門與霧台鄉排灣族與魯凱族部落,如何找出生態旅遊策略聯盟模式,結合當地社區及居民積極發展黑鳶相關文化觀光產業,並旁及政府部門、學校及民間團體共同為守護黑鳶所付出的努力及未來的具體行動,傳達黑鳶各項研究及保育訊息,希望能讓更多關心生態的朋友,進而支持實際的研究調查工作。
動物小百科 黑鳶
◎體長:58-69公分,翼長約417~465公分,體重約630-1030克。
◎特徵:全身羽毛白底有紅棕色斑點,眼睛虹膜為棕色;嘴為灰色,嘴基蠟膜為黃色;腳黃色。身體深褐色,經常高飛,尾端呈淺叉型。叫聲為頗長的嘯聲。
◎食物:以垃圾、魚類和動物屍體為食物。
◎育雛:繁殖期為每年1~4月,求偶時會表演花式飛行,一次產蛋2~5顆,孵育期約38天,幼雛期約40~42天。以樹枝築在樹上為巢,巢型偏大。
◎壽命:平均壽命可達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