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務局
圖/林務局
文/朱莉雅 圖/林務局
由紀錄片導演簡毓群在嘉義縣竹崎鄉光華村頂笨仔社區拍攝的《飛鼠樂園》紀錄片,讓習慣在夜間活動、平日難得一見的台灣特有白面鼯鼠,包括覓食、棲息、繁殖等生態之珍貴畫面,生動活潑的展現在民眾眼前。
由於生態資源相當豐富,早期頂笨仔社區所有的居民幾乎都以獵捕維生。令人驚豔的改變是,從清朝開始一家三代都是獵人的居民劉佳縣,在太太的勸說下,十年前從飛鼠殺手蛻變成飛鼠保育達人。而頂笨仔社區的飛鼠,也從過去的個位數,如今躍升超過四十隻。
在劉佳縣的努力奔走勸說之下,頂笨仔社區的獵人全數成為飛鼠的守護者,讓頂笨仔社區成為全國飛鼠密度最高的地方,也讓當地牛山的「夜貓子森林」,完整保留自清朝時期即存在當地的飛禽走獸,如今得以自在的在社區和居民共生同榮。本片也因此榮獲美國蒙大拿國際野生動物影展政府出版品類別「地方保育佳作獎」。
一般被稱為「飛鼠」的鼯鼠,台灣特有的三種亞種鼯鼠包括白面鼯鼠、大赤鼯鼠、小鼯鼠,曾經廣泛分布於台灣山林,後由於棲地破碎化,鼯鼠族群生存受到威脅,數量銳減。
其實飛鼠並非真的會「飛」,飛鼠雖然前肢與後肢和身體都有膜片相連,但正確來說,其移動方式應稱為「滑翔」,而且只能從上向下滑翔,並沒有辦法從下往上飛升。
到了夜晚,萬籟俱寂,頂笨仔的白面鼯鼠開始活動,愛乾淨的牠爬出洞口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廁所,接著採食藤蔓、嫩葉,或桑葚及山香圓果實,之後就在樹林裡爬高下低玩了起來。清晨回到樹洞後,會先把自己梳洗一番,然後才開始休息。
白面鼯鼠對於洞穴有領域性,若有別的鼯鼠入侵,就會強力捍衛自己的領洞。平日鼯鼠多單獨活動,只有在繁殖期才會成對或多隻一起活動。
這部參與二○一四年「有影秀台灣」生態電影展的紀錄片,除將飛鼠的調查報告影像化,讓民眾從影片中輕鬆學習外,同時加入人文觀點,觀察人與飛鼠間的互動,達到寓教於樂效果,也展現林務局社區林業推廣保育工作上的努力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