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學校的高材生涉及情殺案,他功課這麼好,卻欠缺挫折容忍能力,這是敲響台灣教育的警鐘。
我們身為家長,不能只要求孩子在智育表現,追求五育均衡和品德教育,才能培養處理自己情緒,懂得與別人相處之道。
年輕人不能與人和善相處,人際交往互動又缺乏尊重和包容,常存有「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錯誤觀念,稍稍遭遇挫折,就表現出怒不可遏的模樣,所以情緒失控的社會新聞屢見不鮮。
生活教育、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學校不可能一肩扛起,家庭應該扮演最關鍵的角色。
只有父母最了解孩子的個性、生活習性、價值觀和認知,父母家長絕對不能置身事外,將教育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是錯誤的觀念和做法。
身為幼教人員,看到許多孩子日常生活習慣和常規不良,甚至有些也明顯行為偏差,卻不見家長及時糾正,屢勸不聽的情況時有發生,身為教育人員只能徒呼負負。
家長未能教導孩子遵守倫常規範、處理問題的機會教育,未能發揮親子、家庭教育的功能,殊為可惜!
家長應該重視孩子品德教育的培養,多注意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範、培養正確的觀念和態度,讓我們一起學習做好父母的角色吧!
蕭靜方(花蓮縣/幼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