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筆名「上官鼎」。圖/陳瑞源
文/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主任)
上官鼎新作《王道劍》推出後,在武俠小說的讀者圈造成轟動,也受到海內外的媒體重視。作者歷經了學術與行政的歷練,眼界大開,當他選擇「靖難之變」為小說的背景,出入王朝與江湖,書寫武功與思想,辯證認同與忠義,其視野自然不是一般的文藝作家能夠比擬。
近年在福建寧德發現的「上金貝古墓」,不少學者認為是建文帝的墓葬所在,《王道劍》據此以明建文帝繼位稱帝、削藩改制與受難流亡的故事為主軸,旁及方孝孺遭株十族、鄭和下西洋等著名的明史事件,書寫出迷人的歷史武俠故事。這套八十八萬字,共五大冊的小說,在觀點、結構與哲思上,絕對有三個巨大的超越。
首先,《王道劍》超越了大眾武俠小說中狹隘的中原與漢族觀點,上官鼎藉由明初多元族群在江湖的特質,讓漢人、蒙古人、色目人、天竺人的恩怨情仇,切磋辯證。其中武功高強的天竺僧人天、地、人三尊在中原所向披靡,令正派聞風變色,但是癡迷武學的地尊,最後藉由修練達摩《洗髓經》,感悟武學所補的公理,進而從容泯恩仇,加上主角強調以寬恕與人道精神,在在跨越民族主義的鴻溝,使此書的格局大為開闊。
其次,超越中港台武俠小說遊俠、忠義、情愛的類型與主題,也一改過去以佛家(少林寺)或道家(武當派)為武學精神的觀點,作者把孟子的生態觀「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作為貫穿全書的哲學,無論是為弱勢者醫病、為貧窮者融資、發展鄉村經濟乃至創發生生不息的武功絕學,「王道」是新世紀又亙古的時代之音。
第三層超越是重新定義「俠」,上官鼎筆下,俠不再是以武犯禁,俠更不是快意恩仇,無論是俠客或帝王,在追求武功、征服與霸氣之餘,更要有偉大的寬容、悲憫與堅持。「俠」或許不是正史,卻比正史更能傳遞正義的價值,書中透過一班忠臣的犧牲,表彰了縱使歷史是當權者詮釋的故事,但是小說卻能彰顯時代的黑暗。作者藉著鐵鉉的口說出:「後世人從正史上是看不到今日發生之真相的,吾輩總得要有幾個人犧牲性命來維護忠義世道,這些人死得愈慘烈,他們的故事愈將會在民間流傳千古,千年之後的讀書人讀不到今日之真相,庶民卻會從戲台、說部中活生生看到咱們這些人的身影和事蹟。」
可見《王道劍》作為小說,作者言志與抒情者,不僅僅在功夫招式的創新,而是希望透過「王道」與俠義的結合,提醒華人在追求民族偉大復興的今日,應當一同懷抱「王道」作為終極關懷!
我想大膽預言:《王道劍》將躋身當代華文文學史的經典之列,成為讀者與學者喜愛、沉思與啟發不斷的一部典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