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姐(左)與德籍丈夫Mr. Zauner(右)昨天帶著小男嬰的照片,向醫護人員表達感謝。圖/曾學仁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三十六歲的許小姐,三年多前剖腹產時,順便摘除一顆重達三點五公斤的巨大肌瘤,卻讓子宮斷裂,經醫師成功縫合後不但救回一命,三年多後再度自然受孕,日前產下健康男嬰,母子均安,為台灣醫療再創奇蹟。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許小姐三年多前求治剖腹產時,因子宮長了一顆長四十公分、重三點五公斤的巨大肌瘤,「懷一胎卻有如懷雙胞胎」,當他接生二千八百一十公克女嬰後,為了拿掉肌瘤,他預先綁住子宮動脈以防出血,不料大肌瘤取出後,子宮卻應聲斷成兩半,他緊急將子宮縫合,手術成功,保住許小姐性命。
許小姐與德籍丈夫Mr. Zauner定居在中東的卡達,當年斷成兩半而縫合的子宮,竟未影響夫妻倆再度自然懷孕,三年多後傳來喜訊。許小姐一個月前來台待產,日前因出血而緊急剖腹產,產下三十五周大、重二千九百九十八公克的男嬰,母子均安。
劉偉民表示,子宮肌瘤為婦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會有經血過多、疼痛、頻尿和腹脹等症狀,輕微者可使用藥物控制,停經後,因缺少女性荷爾蒙刺激,肌瘤即會逐漸縮小,症狀也自然消失。約三分之一的三十五歲以上婦女長有肌瘤,但多半沒有症狀,僅有三分之一需要治療。
「懷孕中發生子宮肌瘤的機率約為百分之二,隨著生育年齡逐年增高,案例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劉偉民指出,許小姐懷第一胎之前,已知子宮內有二至三顆、約三公分大的肌瘤,在國外醫院就診時,醫師告知肌瘤並不影響懷孕或生產,未料到懷孕後,肌瘤愈長愈大。
許小姐當時和丈夫求遍名醫,希望能摘除肌瘤並保留胎兒和子宮,但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可能」,原因出在手術困難、風險高,容易造成大出血,可能必須摘除子宮才能保命。
劉偉民指出,傳統為了減少分娩時大出血的風險,對於體積較大或深處的肌瘤,剖腹產時多不建議同時施行切除,然而若能仔細評估孕婦情況,剖腹產時同時切除肌瘤,依然可行。
劉偉民二○○○年即發表全球首篇〈腹腔鏡子宮血管阻斷術〉論文,探討以此方式治療子宮肌瘤成果,獲國際婦科內視鏡大會論文獎第一名。二○○八年再度發表研究,證實藉由先施行「子宮血管阻斷術」,有助於剖腹產時同時施行肌瘤切除術,長期而言,亦能降低子宮肌瘤再復發的機率,且不影響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