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天氣比較乾冷,晝夜溫差大,加上冬天皮膚油脂分泌不足,皮膚角質容易乾燥、變硬或產生裂痕,導致脫皮、發紅、癢痛,抓到破皮流血,形成皮膚炎,甚至影響睡眠。皮膚科醫師提醒民眾,在冬天仍要大量補充水分、洗澡次數不宜過多、泡溫泉的時間不能過久、水溫也不要太高,否則可能引發缺脂性皮膚炎。
所謂的「缺脂性皮膚炎」,好發於冬季,俗稱「冬季癢」或「冬季溼疹」,通常由小腿開始發癢,再擴散到大腿、背部、四肢伸側、前胸等部位。其原因則是秋冬時節皮脂腺與汗腺的分泌減少,皮膚的油水比例容易失去平衡,一旦保護層被破壞,便可能出現乾癢的情形。其中,一般冬季溼疹患者,皮膚會出現白色龜裂裂紋,稍微脫皮掉白屑,若原本就有異位性皮膚炎或魚鱗癬等潛在性疾病者,則有可能產生紅色網狀龜裂及大量掉屑。
不少老人家因皮膚老化,油脂變少,冬天不太喜歡洗澡,結果因為污垢累積,反而成為冬季癢的主要罹患族群。此外,乾性肌膚、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是「冬季癢」的好發族群。
三總皮膚科醫師祝年豐說,冬天一到,尤其是寒流過境時,老人家不妨改以擦澡取代淋浴,亦即可以溫溼的毛巾擦拭全身。罹患糖尿病的老人家,應特別注意足部的清潔,因為足部傷口不容易癒合,一旦遭到感染,後果不堪設想。
此外,冬天皮膚水分蒸發得很快,一般人最好在洗完臉後臉上還有水潤感時,就應擦上保溼乳液。醫師並建議,患有冬季癢的民眾,洗澡水溫避免過高,並盡量選用中性沐浴皂,用量不要太多,再加上平時勤擦乳液保養,減少在密閉空間使用電暖器,才能有效保溼護膚,減輕皮膚乾癢程度。
若發現皮膚局部龜裂或掉屑搔癢時,不要反覆清洗患部或使用高溫熱水持續沖洗,最好在洗完澡十分鐘內,擦上無藥性、無香料的保溼品或凡士林。另外平時應選擇穿著棉質的貼身衣物,避免毛料或尼龍材質的衣物磨擦皮膚,增加刺激度。
若皮膚持續紅癢不退,應找專業皮膚科醫師協助,千萬別誤用粗鹽、茶葉水、硫磺水、白醋洗澡等民間偏方,免得病情加重。同時,應避免過度搔抓留下疤痕,或續發性細菌感染等併發症。
曾有不少冬季癢的患者,選擇到醫院的醫學美容中心,以作臉的方式護理過敏皮膚,結果效果不錯。關於此點,醫師的解釋是:臉部油脂分泌較旺盛的人,常誤以為勤洗臉可把油脂洗掉,結果反而造成油、水失衡,出油量更大、水分流失更多,對於這部分皮膚過於乾燥的人來說,敷臉保溼的確是最快的「急救法」。
另外,冬天若嘴唇容易乾裂,建議多擦不含香料成分的護唇膏,讓柔嫩的雙唇保溼;千萬別用舌頭舔嘴唇,免得讓嘴唇溼了又乾,或讓口水夾帶的食物殘渣造成嘴唇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