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述蔡良瑞專題報導】位於苗栗縣大湖鄉觀音山上的法雲禪寺,依山傍水,景色相當秀麗。法雲禪寺是台灣早期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寺院曾經風光一時。
民國四十年時期,由第二任住持妙果和尚主導興建的木造大雄寶殿,屋檐平緩,出挑深遠,前有抱廈,檐下以迴廊相連木柱,下設以石質柱礎,建築立於加高的台基上,翠綠琉璃瓦加上雪白牆體為外觀,莊嚴古樸,頗具大唐古風,是當時名聞遐邇的佛教代表建築之一。若非日後因白蟻蛀蝕因素重建,法雲禪寺大殿極可能是台灣最具古法風範的唐式木建築了。
台灣為海島地形,屬海洋性氣候,建築的保存與維護有較大難度,此木造的大雄寶殿,歷經二十年,最終因白蟻充斥屋舍腐蝕;民國六十七年起,由第三任住持妙然和尚尼發起重建,並於民國七十五年以鋼筋水泥改建完成。
白玉大佛供奉於大雄寶殿,高九尺,重萬斤,玉質白晰透亮。大佛緣起於民國四十三年,由新加坡福海禪寺創辦人弘宗長老四處奔走募款,於緬甸完成這尊玉佛,運抵來台後,由信眾從山下搬運上山,歷時二十天,並於同年七月二十八日安置大殿中央,此後禮拜者絡繹不絕,玉佛也成為為寺院重要瑰寶。
法雲禪寺另一具有特色的典藏,是建於民國六年的開闢紀念碑,已有百年歷史。開闢紀念碑的塔基由三層斑駁的方形基座為底,上接塔肚,刻寫前人的開闢事蹟,整座碑體以佛塔形制呈現,除了兼具歷史與宗教義涵,並充分表現出石材堅韌的陽剛之美。
法雲禪寺歷史悠久,留下的古樹,如今已古木參天,並有百年偃蹇寒松,樹圍可兩人環抱。庭園恬靜淡雅,曲徑通幽,後方相連古步道,具有大寺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