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龕周圍的圖案融和蓮花、菊花、象徵中日佛教特色。圖/記者邱麗月
修容後的「鬼子母」神像。圖/記者邱麗月
【特約撰述蔡良瑞專題報導】日本「妙亨日持」比丘尼遠從日本渡海來台灣,弘揚日蓮宗,除主像日蓮上人外,還帶一尊獨具特色的護法像「鬼子母」。
此鬼子母雕像有別於一般護法像,其長像造型非常恐怖,駭人程度造成參訪者不論是大人小孩都不敢正視,且看過後心生怖畏,甚至不敢進入殿堂。
早期的鬼子母雕像臉部呈鐵灰色,牙齒外露、散髮批肩全身漆黑,尤其是外凸的雙眼,怒目直視,讓人不管遠觀近視,都不禁不寒而懍的退避三舍。後來法華寺的住持,為了免除來訪信眾產生過度的驚嚇,就用一塊黃色的布條遮蓋住塑像,由此即可想像此鬼子母塑像,其所表現出來的神韻氣勢,及逼真程度,達到何種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鬼子母的外貌雖顯得有些驚悚,但事實上是一尊面惡心善的護法神。民國七十年時,曾有一日本人因為久病不癒,特地來到法華寺祈求鬼子母的保佑,不久後那個日本人就奇蹟般的恢復了健康,為了答謝鬼子母的庇佑,還鑄造一個大金牌贈送給寺院。此類相似的故事,於同一年代還不止發生過一次,鬼子母的神威及靈感因此不逕而走。
志心老和尚接任法華寺住持後,有感於鬼子母像太過恐怖,對寺院祥和莊嚴的氣氛有所影響,因此於民國七十年初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將鬼子母像重新修改,將臉部表情,從猙獰忿怒狀,改得較為溫和一些,重塑後雖仍呈現忿怒像,但至少不像過去那般的嚇人了,目前重新「美容」過後的鬼子母像,仍屹立於日蓮上人像的左側,就如其他寺院的護法金剛,日復一日的執行著護法的天職。
於日蓮上人像右側的塑像,是法華寺開山始祖妙亨日持尼師。將住持的法像與佛像同置於佛龕,並非尋常。最主要原因,是為了感念昔日住持的刻苦修行,每天賣豆腐維生,同時幫附近居民撿柴火,以維持生計,此外,白天也帶著信眾沿街唱念「南無妙華蓮華經」,祈求地方安寧;早年在日本身延山出家時,為了用功修持,將燭火點燃於肩上研讀經論,因此在雙肩留下兩處傷疤;最終還因長時期為法為教過度操勞,而罹病往生。
因此,妙亨日持除了受本地人懷念崇仰外,每年仍有不少遠道來此追思的日本信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