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寶殿的《阿彌陀經》變相圖,其中一部分。圖片/記者邱麗玥
以碎石子染色後與珊瑚拼湊成「蓮池海會」圖樣,營造3D立體視覺效果。圖片/記者邱麗玥
【特約撰述蔡良瑞專題報導】在一般人的思維中,總覺得寺院內所有的裝飾都受限於制式傳統,很難出現別具藝術表現的佳作,然而,宜蘭縣道種寺卻能突破困境,將別出心裁的巧思融入建築,發展出一系列獨特風格的佛教藝術。
走進大雄寶殿,會隨即被殿前地面那一大片驚美絕倫的蓮花池圖像吸引,此圖的工法十分特殊,是在宜蘭某蓮花池實地拍攝後,將圖形投影在地面,並依照地上的線條,以銅條框邊,描邊完成後,以磨石子方式填實,形成所有圖案後再染色,最終形成一張由石材構成的大蓮花池。
蓮花池繪製在信眾禮佛的位置,猶如眾生安立於蓮花之上;虔誠禮敬佛陀時,身體接觸的全是清淨蓮花,讓人頓覺內心無染,煩惱全消。蓮花池的特點是顏色豐潤,濃淡相宜,並以退暈(漸層)手法表現,加上銅條為輪廓,凸顯構圖的立體效果。
其中,最值得一說之處在於,為了充分表現蓮花的鮮紅效果,特別取材紅珊瑚,加入石子中研磨,這也是為何蓮花池中的蓮花即使經過長年磨損,卻總能保持鮮豔如初的原因了。
道種寺的另一項創舉,是牆體四處可見各種佛像、飛天、變經圖、吉祥物等,都是來自開山住持德清法師帶領僧俗二眾共同完成之作。此工法相當特殊,是將塑膠片鏤刻出所需的圖樣,並黏貼於牆面,再以七厘石抹面後,以鋼刷反覆刷洗,最終留下的就是鏤刻的圖形,過程相當繁複,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才能呈現如此精美的工藝。
道種寺以創意發展出的裝飾藝術,為佛教與寺院增添生動面貌,這種不為制式所約束的精神,為道種寺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