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金身特寫。
【特約撰述蔡良瑞專題報導】新竹福林堂,大殿裡的觀音菩薩像、韋陀菩薩像及伽藍菩薩像,皆屬於古傳統塑佛技藝中的土塑脫胎批布作品。這是一種古老工法,也是幾乎要失傳的手藝,製作過程繁複,需要熟練的匠師耐心操作,除了完成的佛像可長期保存外,同時是一種可將剝落損壞的佛像,回復到原來嶄新面貌的古老技法。
古法土塑脫胎批布的塑佛過程,首先,必須用瓦土先堆疊出佛像型體的土模。再分別在一塊塊綿紗布塗上均勻且黏度強的生漆著劑,並反覆將布一層層的批在做好的佛像土模上,這能使土塑佛像更堅固,此過程稱為「批布」;若將此技藝,用於現今木製佛像,能達到奇佳的防裂效果。
最後,從底部將土取出,並將布製的外殼胎型抽出,脫離原本土模,這就稱為「脫胎」。但由於這個塑佛技藝,耗時又費工,所以學習的人少,恐怕即將失傳。
福林堂大殿的三尊以古法製作的佛像,在歷經五十餘年後的今天,因年久失修,所以,請來當時已習得古法土塑脫胎批布技藝的匠師進行佛像修復,並且把即將失傳的塑佛技藝,用於三尊頗有年頭的佛像上。
福林堂現任住持心空法師與監寺一心法師,為了能分享更多福田給大眾,在大殿觀音菩薩像完工前,特請傳承此工法的老匠師陳英記指導大眾,一起為觀音像貼上一張張金箔,也讓大眾有更多機會種福田,與佛菩薩結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