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今年春夏之交,五對中華秋沙鴨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帶嶺區的森林溼地裡繁育出每窩九到十四隻不等的五窩雛鴨,讓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興奮不已。
有「鳥中貓熊」之稱的中華秋沙鴨,在地球生存了二千七百多萬年,堪稱「鳥類活化石」,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與貓熊、華南虎、滇金絲猴齊名,同稱中國「四大國寶」。
大陸民間相傳,發現中華秋沙鴨的是一個名叫「歌德」的英國人,一八六四年在福建省發現。中華秋沙鴨的外形最特別之處,就是頭上的雙冠羽,像極了清朝官帽的花翎,還有兩肋有明顯魚鱗狀斑紋,非常美麗。牠們喜歡成對或以家庭為群,出沒於湍急河流,有時在開闊湖泊。白天幾乎都在水上活動,喜歡逆流而上,游泳快速而有力,潛水本領極好,常常邊游泳邊潛水。有時在岸邊和水中露出水面的石頭上休息,幾乎不上岸活動。
由於牠對棲息的環境要求非常嚴格,目前僅繁殖於俄羅斯和中國小興安嶺、長白山部分地區,全球僅存一千隻左右,中國境內樂觀估計約有四、五百隻。黑龍江碧水中華秋沙鴨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陳剛說,從一九九七年設立保護區以來,保護區將人類活動的干擾降到最低,保護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區內的中華秋沙鴨的種群數量已由當時的十隻左右,增加到現在的七十多隻,已從「偶見型」轉為「常見型」。
中華秋沙鴨生存的環境必須是無汙染的林區,尤其是闊葉林和混交林中的河谷與溪流,還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可供築巢的天然樹洞;二是富有石蛾幼蟲等水生生物的清澈溪流。保護區成立之前,當地民眾常使用電魚、炸魚等方式捕魚,導致中華秋沙鴨的食物枯竭。除此之外,民眾由於缺乏保育觀念,砍伐森林、破壞溼地,也使牠們「無家可歸」。
一九九七年,在多方呼籲下,自然保護區成立,開始禁止一切獵捕和亂砍濫伐,並進行嚴密的保護。在春天中華秋沙鴨遷徙時,沙石還沒有完全解凍,覓食困難的時候,工作人員就鑿冰捕魚,定點投放,讓牠們能順利覓食。繁殖期時,研究人員也積極探窩、修復洞口、擴大洞內面積,保證有足夠數量的樹洞讓牠們築巢,並且定時、定點巡護。
二○○五年,保護區開始嘗試人工輔助繁育研究,成功繁育出第一代中華秋沙鴨,除此之外,以救助、野外馴化等方式增加種群,成功將五十多隻中華秋沙鴨放飛。
總之,經過多年努力,如今走進自然保護區,映入眼簾的是成蔭綠樹,清可見底的溪流,除了鳥鳴、蟲叫、溪水潺潺,無其他雜音,彷彿世外桃源。河流兩岸的青楊和榆樹的樹洞是中華秋沙鴨的「別墅」,河流中的大石是牠的「露台」,而水中珍貴的冷水魚則是牠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