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玉涵光於書案

文/周慧珠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2007.01.19
569觀看次
字級

俗稱「墨盤」的硯台,是添筆、研墨的器具,歷史上著名的廣東省「端硯」、安徽省「歙硯」、山東省「魯硯」、甘肅省「洮硯」、山西省「澄泥硯」、松花江產「松花硯」等,素為文人雅士所珍愛。「台灣螺溪硯」一直未受重視,直至日據時代日人發現「大黑石」質地優異,製成硯台,貯水不乾、發墨佳,稱為「墨玉」,螺溪石硯自東瀛回傳,也形成了二水一帶製硯的產業。

台灣的螺溪硯石發源於台灣玉山北麓谿谷,在《彰化縣誌》裡,記載一篇由清嘉慶年間,舉人楊啟元所寫的〈東螺溪硯石記〉,其文如下:「彰之南四十里有溪焉。源出內山,由水沙連下分四支,最北為東螺溪,溪產溪石,可裁為硯,色青而元,質潤而栗。有金砂、銀砂、水波紋各種,亞於端溪之石。然多雜於沙礫之中,匿於泥塗之內,非明而擇之不能見,一若披沙而揀金者。」

濁水溪,舊名螺溪,因為當時溪流蜿蜓曲折,狀如螺貝旋紋,所以才將濁水溪稱為「螺溪」,濁水溪自二水以下分「東螺溪」和「西螺溪」,據《東螺溪石記》記載,螺溪石產於「東螺溪」。

東螺溪原為濁水溪下游分流,經農田水利單位不斷的整治,原來溪道業已成為農田或灌溉渠道,因此,「東螺溪」已成歷史名詞。

根據二水硯雕家所言,今日螺溪硬石材的產地,以濁水溪主流上游兩岸的地利村、雙龍村以下,西螺大橋以上的溪段為主。其次,濁水溪最上支流陳友蘭溪,及陳友蘭溪的支流十八重溪、郡坑溪等河谷、河床,也是螺溪硯石的重要撿採地區。因陳友蘭溪係濁水溪支流,故該溪所產硯石,一概泛稱螺溪石。

據張豐榮先生及其著作《台灣螺溪硯天下》書中描述當初日本人尊稱台灣螺溪硯為「墨玉」,讓人誤以為螺溪僅出產黑色石硯,事實上經過百年以上的取材經驗統計,螺溪硯石的石色概以「五大色系,數十餘色系」稱之。

早年,彰化縣螺溪石硯雕刻以父子、師徒的方式傳授。一九九四年二水地區硯雕專業人員聯合縣內硯雕愛好人士,發起全縣性組織,一九九六年正式成立第一屆「彰化縣螺溪石硯雕刻協會」,全力推廣「螺溪石」硯石雕刻創作。

◎墨玉涵光 螺溪雕硯特展

即日起至二月十一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二樓國家畫廊精品長廊展出「墨玉涵光 螺溪雕硯特展」,精選來自彰化二水三十位硯雕家不同風格六十件作品。展出者有專業的、有業餘的,每一位作者的出生背景與經歷不同,創造出來的作品風格就非常多樣化,有專門雕刻龍、獅、水牛、荷葉等傳統題裁,有直接從生活美學、經驗契入的,如:八卦、阿爸的古厝、古琴、平沙落雁等等作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