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與國衛院聯手發表「新版運動指引」,並支持「台灣醫事人員促進運動聯盟」成立大合照。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只要每天運動十五分鐘,你就能多活三年!」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國家衛生研究院昨日共同發表「新版運動指引」,建議二十歲以上國民每天抽空運動十五分鐘,研究發現能延壽三年、降低一成癌症發生率。
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針對四十幾萬名健檢民眾追蹤八年,發現每天只要運動十五分鐘,就能延長三至五年壽命。溫啟邦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達到健康的最低運動量》,強調「運動」其實很簡單,只要從每天運動十五分鐘做起,再逐漸延長;研究報告顯示,運動「第一個十五分鐘」效果最好,可產生最大健康效應。
溫啟邦說,根據統計,亞洲國家民眾「不運動」的情況相當嚴重,國人運動量呈U字型分布,二十五歲至五十歲運動量偏低,與歐美各國相較,不管是運動人數及運動量都偏低。換言之,有近八成國人達不到國健署舊指引建議的「每天運動三十分鐘」標準。
溫啟邦表示,原有運動指引為「運動三三三」,每周至少三天、每天至少三十分鐘、每分鐘心跳一百三十下。「口訣」雖然容易記,但不同年齡的心跳強度不同,運動時的脈搏也難測量。因此,他彙整國內外期刊,以圖文製作新版運動指引,推薦「健走」是國人最佳運動方式,因為不易發生運動傷害、容易維持。並且強調,只有「刻意」的運動,腦部才會分泌「腦內啡」(endorphin),讓人感覺心情愉快,達到增進健康的效果。
溫啟邦說,明顯健康效益,包括可顯著降低中風、糖尿病、腎臟疾病的發生率及癌症死亡率。他建議保持運動習慣,不要半途而廢。剛開始運動者或年長者,可從容易持續且較輕鬆的「健走」開始。
「每日十五分,健康轉乾坤。」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周應從事一百五十分鐘以上的中度身體活動,尤其醫事人員更應多運動,才能以身作則告訴病人如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