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檢驗試紙除疾病診斷,也可作藥物調整依據。成大醫院皮膚科醫師許釗凱說,罹患類天皰瘡患者,皮膚初期會出現類似蕁麻疹斑塊,之後會起水泡,可能被細菌感染。
研究證實,檢測類天皰瘡患者的自體免疫抗體,有助醫師了解病患的疾病活性,新研發的檢驗試紙,可以有效協助醫師臨床判斷與調整藥物劑量,減少患者服藥的負擔。
類天皰瘡致病機轉至今尚不清楚,好發於年長者,特別是長期臥床的患者。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每百萬人中約三十人會罹患類天皰瘡,隨著人口老化,患者將持續增加。由於這類患者體內有類天皰瘡抗體,臨床通常以皮膚切片或抽血檢測抗體量判斷。
許釗凱表示,患者須以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治療,但此類藥物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用藥劑量的掌控非常重要。用藥後須定期抽血,評估是否停藥或減藥。若能善用這項檢驗試紙,不但確診時不需挨針,後續也能作為藥物調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