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相心造】 為留住記憶買下歷史——莊建德
圖/林耀堂
文與圖/林耀堂
鎮內舊街區的「童木生診所」是一幢非常體面的日式建築,通過和洋混搭的水泥圍牆大門進去屋內,先是一間穿堂,穿堂後面就是童醫師看診的診療室。記憶裡,闇黑的診室裡總是飄盪著消毒水的味道。
大約是一九八○年左右,三十多歲的我返鄉照料老衰父母,偶爾陪著老人家來給童醫師看病。他那時已年過六十,看來仍俊秀異常,高聳的鼻脊讓他笑容總帶著一種嘲諷的冷靜。候診的時刻無所事事,我的目光總是盯著入口門楣上方,掛著的那幅德國女畫家柯維茲的素描複製石版畫,畫中一位嬰孩和骷髏形貌的死神,在拉扯一個瀕死的年輕母親。
童醫師是鎮上的名醫,醫術相當高明,但他在一九九九年謝世之後,診所荒廢多年,在雜草漫長屋瓦傾頹之下終成廢墟,在熱鬧的市街上是一突兀的奇景。
後來曾傳出有建商要將地買下拆屋改建商場,讓對這棟老屋有記憶的鄉民感到惋惜。所幸後來不了了之,那房子繼續以廢墟的形式存在著。
直到最近,我回鄉驅車路過時,卻發現在廢屋的外圍蓋起了護籬,房頂上也架起鐵皮屋蓋,就像一般古蹟維修的規格。
原來,是本鎮的莊建德建築師發起,號召了其他五人集資把這棟老屋買下,發心將廢墟般的「童木生診所」回復舊觀。這令人振奮的消息讓我想要馬上面見這位有遠見的建築師。
「小鎮裡日治時期的建物所剩不多,九二一大地震更摧毀了鎮內大半值得紀念的老建築。」莊建德在談起家鄉的街道景觀,有一分溢於言表的關切,「屋瓦雖然破敗的『童木生診所』,歷經七級強震仍然不倒。留住這棟老屋,才能留下埔里鎮街的歷史。」
一九六一年出生的莊建德,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一九九五年回家鄉開設建築師事務所,他說:「埔里是台灣最早實施都市細部計畫的鄉鎮,鎮中心區域是認識埔里歷史文化的重要依據。主政者卻極少注意到鎮中心區域的歷史價值,在震災後並沒有長遠的復建以吸引觀光的規畫。我們的年輕人能回鄉認識家鄉歷史,社區文化才有重新創造的機會,才能深耕有前途的未來!」
我腦中不禁想到柯維茲,畫中那位和死神拉扯母親的嬰孩。這座瀕臨崩毀拆除的古宅,一如畫中瀕死的母親,如今在莊建德對歷史文化的愛護下,正像那位孩童從死神的手中把母親拉回,得以重生。
回想莊建德一路以來的堅持和努力,我不禁為家鄉有這樣的年輕人驕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