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學學生參加國際數學比賽,每次都名列前茅,以此自傲,家長也認為這些數學優異的子弟,未來一定可以順利進入一流大學。但稍前中研院院士、哈佛大學數學教授丘成桐對此澆了一盆冷水。他在台大以「數理與人文」為題演講時說:「華人數學家習慣蕭規曹隨,不敢走前人沒走過的路,他們所受的人文教育不足,欠缺對大自然的觀察與感動,只埋首於數字解題,這樣的訓練方式,很難期待他們能成為偉大的數學家」。他同時批評台灣的教育是「捨本逐末」,用一些淺顯而毫無深度的通識課程來取代極重要的語文及歷史,最後造成學生不知學術的研究方向為何,毫無創新的氣勢。
丘成桐教授發人深省的話,不止適用於數學,也值得其他領域的學子作為借鏡。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所長黃敏雄,在一項「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IMSS)中分析說:「台灣學生數學好壞的差距比,較其他國家為大,因為成績好的學生再拚命補習,當然好上加好;成績較差而又缺錢去補習的,大部分很早就放棄了數學。因此,數學成績好壞的差距隨年級而愈拉愈大,以國中二年級為例,同班的成績比是英國及新加坡的五倍,是美國的四倍。」黃教授的此一分析,除了數學以外,也存在於其他的學科,只是數學易於評分,易於統計與下結論而已。
當然,這種學習的偏差與心態,一直存在於東、西方教育制度與終極目標的差異上。丘成桐教授認為,東、西方的學校,由於不同的眼光與教學方式,所造就出來的人才自有差異。若老師與學生都重視被動的解題,導致缺乏主動尋求與自然連結的熱情與感動,便創造不出可以影響數理巨流的理論。
我們試舉幾個國家的「小學生守則」,即可體會其中的關鍵。
中國大陸「小學生守則」有十條,第一條,開宗明義:「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到第三條才說:「熱愛科學,努力學習,勤思好問,樂於探究」。再看看英國的「小學生守則」,也有十條,第一條說:「平安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第二條:「背心、褲衩覆蓋的地方不許別人觸摸」。日本的守則有七條,第一條:「不遲到,進入學校後不隨便外出」,第三條:「上課鈴一響即坐好,聽課時姿勢端正,不講閒話,勤奮學習」,美國守則第一條:「要稱呼老師的尊姓」,(因美國平日習慣直呼其名)。第四條:「你可以在你的座位上與老師講話」。
看看上述列舉的條文,各國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終極目標,都透露在條文中。哪一種可培育人才,不問可知。值此教育部長換人之際,僅提到幾則他國「小學生守則」,供教育部吳部長及各位長官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