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寶笈》是乾隆諭令梁詩正、王傑、英和等大學士,將內府及行宮所儲於各宮、殿、閣、室的書、畫、緙絲等藝術品,遴其佳者,薈萃編成的著錄叢書,因此內容廣博、卷帙龐大。
文/陳俊光
《石渠寶笈》是乾隆諭令梁詩正、王傑、英和等大學士,將內府及行宮所儲於各宮、殿、閣、室的書、畫、緙絲等藝術品,遴其佳者,薈萃編成的著錄叢書,因此內容廣博、卷帙龐大。
乾隆帝引用「石渠」一名有其典故。
「石渠」、「天祿」都是閣名,是西漢藏書、校書之處。《漢書》記載到:劉向校書天祿閣、蕭何建石渠閣以藏圖籍,後成帝用以藏祕書……
而在著名的書畫作品上,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印章。尤其,流傳愈久遠的作品,留下的印記愈多。
其中,又以清朝乾隆帝的璽印最多,一般常見的有「三希堂精鑒璽」(長方章)、「宜子孫」(方章)、「乾隆鑒賞」(圓形)、「石渠寶笈」(如圖),以及總是在上端的「乾隆御覽之寶」(橢圓形)一印,等五種印式。
以上的「精鑒璽」、「御覽之寶」、「鑒賞」等三方印是「鑑賞章」,這類印在著名的書畫名跡中最常見,經過私人的收藏也會鈐蓋。
例如明代著名的收藏家項元汴,除了蓋上自己的姓名印,亦有「項墨林鑑賞章」的鈐記(見《蘭亭八柱第二本》)。
而「宜子孫」是一方閒章,寄望留下給後世子孫,如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銘文,總會在最後一句鑄下「子子孫孫永寶用」。
《石渠寶笈》是乾隆御制,在名家法帖上,他當然又大肆鈐印一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