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地震後,李美玲在南投災區為小朋友說故事。
圖/李美玲提供
【記者郭士榛專題報導】紙風車兒童創造力工作室主任李美玲,原是嘉義布袋過溝村鄉下女孩,不願終其一生在漁會當小行政,鼓足勇氣到台北闖天下,對劇團著了迷,與劇團老友共同成立紙風車兒童劇團,開啟奇幻人生。
李美玲大學聯考差幾分落榜,只好留在家中,半天幫媽媽顧雜貨店,半天到住家附近漁會做小行政。每天望著對街那些頭戴斗笠、全身花布包裹,努力挖牡蠣的婦女,內心吶喊「我也要如此過一生嗎?」她決定北上發展。
隻身到台北打天下,爸爸不答應,幸好媽媽支持。李美玲剛到台北暫住二哥家,高中畢業很難找工作,她騎鐵馬遊走台北市大街小巷,看到圍牆貼紅紙找幼稚園助理,不需工作經驗,不在意學歷,她把握難得機會。
北上打天下 投入戲劇教學
沒想到,一個月後一起錄取五位助理老師都離職,班主任告訴李美玲,她若學會風琴教小朋友唱遊,就可加薪,李美玲苦練風琴,也幫園長處理事情,被留在幼稚園工作。
工作安定後,在魔奇兒童劇團任導演的三哥,鼓勵她考團員,不懂表演的李美玲周六、日到劇團學習肢體課程,也幫忙拖地,縫劇服。李美玲發現,課程中的動作,正好運用到幼稚園教學,激發小朋友想像力,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同時也引起父母注意,紛紛將小孩送到她教的這班。
李美玲也投入魔奇兒童劇團戲劇教學,參加兒童夏令營,帶小朋友遊戲、肢體訓練、說故事,李美玲在劇團漸受重視。一九九二年幾位劇團老友包括汪虹、任建誠、李永豐、魏凱、單承矩、李美玲等決定成立紙風車兒童劇團。
留學英國3年 展開新人生
李美玲扛起劇團戲劇教學工作,一做五年,而為讓課程豐富有趣,日以繼夜設計課程、遊戲、動作。長久投入李美玲累了,為更上層樓,她決定前往英國學習「華德福教學課程」,三年時間學到許多新想法。二千年李美玲回台灣,正巧教改,「藝術人文課程」受到重視,李美玲展開始她的新人生。
李美玲舉辦兒童戲劇營,有小朋友參加兩期約半年課程,都只讓媽媽陪伴他在一旁觀看,不肯加入團體活動,數年後劇團演出,小朋友和媽媽來看戲,媽媽說,現在他活潑好動,也愛參加班上活動。李美玲說:「戲劇教學潛移默化,影響一個人成長。」她提醒老師,要多注意不顯眼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有獨特創造力。
李美玲回國後遇上九二一震災和八八風災,她將藝術教學帶至災區,「視不同地區要用不同形式」李美玲說,八八風災災區多原住民,父母事忙心情也不好,此時帶給這些地區小孩「陪伴」比教學更多,陪他們聊天、打球、畫畫、跑步,減輕父母負擔,也讓災區孩子受到關懷。
啟蒙教育 開啟潛能發揮
李美玲回想,她認為當年樸實的鄉村生活,豐富了自己童年,也造就她面對事情的「堅毅勇氣」;李美玲說:「小學四年級班導師,規定大家每天寫日記,這一習慣堅持到電腦普及後才停,我也不知已培養自己寫作能耐,直到教幼稚園時,無心紀錄小朋友的童言童語。」朋友看後覺有趣鼓勵出書,李美玲又書寫快樂童年故事出版。
小學六年級老師蕭文欽,規定全班同學各買一本書輪流看,一學期就可看六十本書,不愛看書的李美玲因此養成看書習慣。
李美玲從來不知自己會畫畫,沒想到去英國三年學習「華德福教學課程」,老師規定每周五觀察一棵樹,整整看了一學期,由枯樹看到長滿葉子的樹,李美玲花三天時間作畫,她訝異自己可畫出一棵開滿樹葉的大樹,啟發她動畫筆的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