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灣急診接診量十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三,急診壅塞成一大難題,昨天在「台灣緊急醫療的演變及展望」研討會中,醫界表示,急診除了救治急重症,還需做好輕重症分流,讓病患適得其所,可提升就醫效率。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執行長林宏榮說,因社會進步、交通便利、健保實施等因素,各國急診人次都逐年增加,美國增加百分之二十七,北京協和醫院增加百分之五十,美國三分之二的急診科也存在擁擠現象。
林宏榮表示,急診室常見輕症患者計較「晚到的先看」而心理不平衡,若醫院依檢傷分級,將輕重症患者分流,可讓重症患者提早救治,也可降低輕症患者心理不適,根據美國二十年經驗,輕重症分流可讓輕症病患縮短百分之二十的就診時間。他也建議,月急診人次七千位以上的大型醫院才有需要常態設置輕、重症分流。
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方震中表示,台大醫院十年來的急診量增三倍,而造成急診擁擠不只是就診人數多,等床病人也多。他也提到,過去幾年缺急診專科醫師,近來因待遇提升、急診暴力事件受重視等因素,缺口逐漸變小,今年全台就召滿一百位急診專科醫師。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李偉強表示,沒有人希望看急診,但台灣一年有七百萬急診就醫人次集中在中大型醫院,其中四成急診患者為檢傷分類第四、五級等較不嚴重的病患,如果這部分的病患可適度分流到輕症區,將可改善急診壅塞狀況。
目前各大醫院推動輕症重症分流,但醫院空間不足、動線重新調整等問題;去年已建置二十七個醫院轉介網絡,他坦言,需要時間拉齊大、小醫院照護水平,建立民眾信心;最後就是建議醫院改善內部轉介系統,優先提供床位給急診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