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表示,刮痧部位要避開皮下組織較薄,和骨緣較近部位,才不易疼痛或破皮。
圖/本報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節氣進入夏至,高溫高濕中暑求診者增多。中醫師提醒,「暑熱」會造成津液元氣耗傷,民眾應做好防範「熱傷害」;傳統解暑方式是「刮痧」,有助體內熱氣散出。
秀傳101皇家健康會所中醫師呂友文說,中醫治療除了用藥,傳統解暑方式是「刮痧」。中醫經脈理論,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與脊椎正中的督脈相通,原本就有掌管體溫控制、調理免疫功能的作用,藉由「刮痧」能暢通經氣的運行,喚醒「解熱」功能,是快速緩解症狀的外治法。
他強調,正確刮痧應由上而下、由內而外,刮痧器具與皮膚間角度以四十五度為宜;用力均勻、適中,力道由輕漸重,不可忽輕忽重,刮拭面積盡量拉到最長;應為單方向用力,回程不刮。
初次刮痧,時間不宜過長,手法不宜過重,第二次刮痧應間隔一至兩周,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鐘為宜。剛刮完痧不可進冷氣房,補充溫開水,不可飲冰水。年老體弱、皮膚過敏、有心血管疾病及懷孕婦女,不適合刮痧。
呂友文指出,熱傷害依輕重程度區分為熱衰竭、熱痙攣及中暑。主要成因,除了環境溫濕度,還有人體適應力;台灣處於海島型氣候,夏天高溫高濕,空氣中水分子幾近飽和,導致皮膚和水無法蒸散,極易產生熱傷害。症狀多為發熱,容易流汗,心煩、胸悶,口渴、頭重,倦怠無力感。
呂友文說,持續待在高溫環境工作或運動,造成過度排汗和皮下血管持續擴張,導致血壓下降、腦部供血不足,體力不支,易因「熱衰竭」昏倒,甚至休克危及生命。
他提醒,罹患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先天無汗腺症、肺炎患者,與感冒、腹瀉、肥胖者,體表血管擴張功能受損、不耐久熱、排汗功能不全,心臟功能無法隨溫度升高而調整,為「熱傷害」的高危險群,應避免在戶外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