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尚玩味市集】
http://tsaisidea.shop.rakuten.tw/t-081-01/ 圖/于頌
口述/林衡道
撰文/邱秀堂
在光復前,台灣北部有名的廣東客家地區──新竹縣竹東鎮(舊名樹杞林),於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日,會特別為牛過生日。
這天牛不必到田裡工作,只要舒舒服服的休息,這樣的風俗,在客家人的廣東家鄉沒有,只有台灣才有。
話說明代末期,荷蘭人占領台灣,發現台灣沒有牛。要趨策中國人種甘蔗,如果沒有牛,效率很低,所以特地從殖民地印尼爪哇運來二百頭牛做為耕地、種甘蔗使用,這是台灣黃牛的起源;後來台灣的水牛,則是清代以後,從中國大陸運來的。
遠從爪哇來的兩百頭牛,當然不夠用,荷蘭人在台灣設「牛司」管理牛,訓練、繁殖耕牛,驅策原住民把捕來的野牛用木柵圍起來,鞭打、虐待後再餵食,快則半年,慢則一年,野牛馴服後,就可以參與耕耘的行列。
因為牛在台灣很少,因此老百姓非常愛惜牛,清朝官府曾布告禁止殺牛、禁止吃牛肉,所以今天台灣上了七、八十歲的人,大都不吃牛肉。
台灣牛少,而馬比牛更少。清朝郁永河的《裨海紀遊》內曾提到,台灣馬很少,只有長官有馬車坐,人數不過一、兩位,其他坐牛車。
可見當時牛不但在台灣耕地,也取代馬做為交通工具。牛在台灣扮演的角色如此重要,怪不得竹東客家人那麼愛惜牛。
其實,台灣福佬人也愛惜牛。相傳,若看見牛被殺而不相救,死後閻羅王會重重判罪。
從前,台北大橋沿淡水河通到大龍峒的沿河道路上,有一座屠宰場。附近的父母常叮囑小孩,經過屠宰場聽到牛叫時,立即閉上眼睛,兩手向背後相握,非這樣做不可。因為死後,閻羅王將判你生前見牛死而不相救之罪時,便可告之:「當時眼睛看不到,手也被綁起來,無法救牛。」 才會被判無罪。
(摘自《戀戀臺灣風情》‧ 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