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教育部將今年訂為「美感教育年」,金車教育基金會針對中小學生調查發現,青少年美學刺激不足,六成二青少年表示,沒時間參與美學活動;近七成不認識李安、朱銘、林懷民等台灣藝術家。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認為,要讓孩子將美感內化於心,不能只仰賴學校推動,家庭與社會也有責任,幫助青少年體會「什麼是美」。
調查發現,青少年最喜歡的美學活動類型是音樂,比例達七成六;其次是電影,占六成五;第三是繪畫,占四成二。影響是否參與美學活動的主要因素前三名為:活動主題、活動地點、活動時間。其中,六成二青少年表示,獲得美學活動訊息來源的主要管道是網路,其次則是電視、親友告知。有四成青少年表示,每月會參加一至二場美學活動,但也有四成一表示沒參加過。
值得注意的是,有高達六成九青少年表示,他們不會進行學校作業以外的美學創作,如寫作、繪畫等,顯示目前美學創作教育還是仰賴學校推動。而阻礙青少年參與美學活動的因素則包括:沒有時間,占六成二;費用過高,占四成九;地點太遠,占四成八。
「台灣教育太過重視成績,連藝文課程也拿來當升學工具,導致孩子無法對美產生感動與共鳴。」新北市大坪國小教師紀孟均認為,國內教育長期重視升學,很多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淪於數據化與知識化,很多孩子即使小時候愛畫畫,進入國中,也會被父母叮嚀以課業為重,導致中斷藝術之路;他建議,美感素養薰陶,應結合家庭與學校,父母平日應鼓勵孩子參與美學活動,才能培養對「美」的認知與體會。
泰北高中廣告設計科三年級學生趙婉芝表示,父母以前會常帶她看舞台劇、展覽、聽音樂會,無形中培養她對美學的熱愛,加上學校有書法課,讓她至今都還喜歡揮毫。她認為,台灣教育應給予孩子更多空間,不要因升學而限制藝術創意。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科長徐振邦認為,教育部未來會更積極從課程與教學著手,希望透過推動美感教育,結合生活與美學,提升學生對美的感受力。以校園為例,教師就可帶學生進行校園植物導覽,就近認識自然之美。
另外,欣賞藝術展覽前,教師可先在課堂為學生進行展覽特色說明,讓學生欣賞藝術創作更能心領神會,避免走馬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