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堂書法:從上宗乘中底事 學人還有分也無
桶底脫落大歡喜 諸君為何歎可惜
●水墨禪畫:「桶底脫落」
長蘆清了,俗姓雍,十八歲出家,到成都大慈寺學習經論,後離開四川,到丹霞子淳處習禪,契悟心要。
長蘆清了曾遊五台山,入汴京,隨後便到長蘆山開法,一時學者雲集,多達近兩千人,不久,又住持四明補陀、台州天封、福州雪峰、明州育王、溫州龍翔,及杭州徑山等寺,為禪宗極傑出的宗師。
清了著《華嚴無盡燈記》、《淨土集》,融會禪、淨、教各宗之思想。其後法嗣弘揚宗風,頗能繼承曹洞法脈。
清了曾對弟子們說:「昔日,我在老師一掌之下,伎倆盡喪,連自己要講的話也全都忘了,但是,卻是得了個徹底覺悟的快活人。」
一天,有一弟子煮好麵後倒入桶子裡,卻在提往齋堂的途中,因麵湯過重,整桶麵倒了掉落滿地,眾人皆失聲歎道:「太可惜了!」
清了禪師卻說:「桶底脫落是大歡喜之事,諸位為何覺得可惜?」
「桶底脫」,是禪林之語。原謂使用過久之桶,忽然桶之底部脫落。禪宗則轉指到達大悟而絲毫無惑無疑之境地,猶如桶底脫落,桶中之物隨而洩地,無有殘留。是一種開悟後,蕩盡煩惱,了無罣礙之意。
《碧嚴錄》第二十二則曾載:「後到德山,問:『從上宗乘中底事,學人還有分也無?』山打捧:『道什麼?』我當時如桶底脫相似。」此「桶底脫」,即是徹悟之境。
另一則公案,也與「桶底脫」有關:
文桶頭將要下山,玄沙師備禪師問:「桶頭下山幾時回來?」答:「三天五天。」禪師說:「回來時如果有無底木桶,帶一擔回來。」文桶頭無法回答。
桶頭就是寺廟裡專管桶器的僧人,師備禪師的意思是要文桶頭趁下山三五天內脫盡煩惱,快快獲得開悟,如無底木桶般,蕩盡一切。可惜文桶頭不解,錯失禪機。
習禪與學問求知不同,學問是「為學日益」,是加法,期盼每天能多一點學習,增一點知識;習禪則是「為道日損」,是減法,每天要甩掉一些罣礙,直到甩盡一切,此即謂「桶底脫落」的「無底木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