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行三昧已提到身業、口業的修持,在意念觀想佛相時,所謂的真實念佛,即是得知佛陀的存在不可得。不管是從心的方面或從身的方面來尋找佛陀,佛陀都是處於滅盡身心的狀態,因此不可得。
再從另一角度來看觀想者自身,而確認實踐念佛法門的主體與其智慧也是不可得。因此一切皆是無所有,亦即不可得。因此常行三昧的修法,從最初的觀佛相好,而轉移至觀察內在的心,才是念佛的基本態度。
例如夢中獲得七寶而大喜過望,但醒後才發覺一切皆空。佛陀亦如夢中顯現之景像,並非實有。若探究「眼睛」與「所看到的佛陀」兩者的關係,即可知道佛陀,乃至一切法皆非實有,這種正確的思惟,即是常行三昧的基本姿勢,與前面所說的態度,完全相同。
接下來探討「佛陀」這個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從念佛的「心」造就出來的,因此是念力的結果。但若尋找心的構造,就可發現心是以「想」為它的作用,亦即心是把任何一個對象加以想像、描畫,這種現象可說即是「無知」的表現。因為不知道諸法的真實相,而對世間相陷入極大的誤解。不管是任何東西,都不應有任何的想像、思念,即是諸法的真實相。這樣一來,不管是念佛,或是觀想佛像,都不應是真實的。雖然念佛,卻知道一切無所有,萬法皆空,即是修習常行三昧的心念構造。
總結上述,修習常行三昧時,最初是從稱名念佛開始,進而觀相,然後反觀念佛的主體之存在是不可得的。從一法的不可得,進一步能推知萬法的不可得。
此段講述常行三昧的極大功德:它是諸佛之母;佛眼亦即大智慧,是佛父;甚深慈悲,即是諸佛之母。常行三昧是智慧與慈悲的統一、綜合,一切諸佛莫不由此生。即使將全宇宙的大地及從中而生的草木碎為微塵,一一微塵分布於每一個佛國淨土,再將充滿了這些佛國土的七寶拿來布施,所得的功德不可限量。假使與畏敬、信受、修行、成就常行三昧的功德相比,前者的功德即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