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古時讀書人必備的文具,所謂的筆、墨、紙、硯文房四寶。按排序,硯雖然列第四位,卻是最早的文具之一,硯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開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後期,彩陶文化的出現,已顯示先民開始用褐色、赭色等顏料繪製圖形,將人的性靈昇華至精神層次。
文/陳俊光
硯,古時讀書人必備的文具,所謂的筆、墨、紙、硯文房四寶。按排序,硯雖然列第四位,卻是最早的文具之一,硯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開端。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後期,彩陶文化的出現,已顯示先民開始用褐色、赭色等顏料繪製圖形,將人的性靈昇華至精神層次。
而這褐色、赭色等顏料,原本是粗糙的礦石,需要借助於研磨器,將礦石研磨成細微粉末。硯這般可磨的石器,就這樣被使用,被延用於書畫,持續至今。可借以繪製無限江山,可以抒情寄託,可以貽千年之思。
漢代墨的出現,是硯史的發軔。硯的形制以及藝術性也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北宋時,愛石成痴的米芾撰寫《硯譜》,對硯石予以評鑑。文中對端州岩石及歙硯、婺源石等描寫詳盡,強調「論石當以發墨為上」。
明朝以前,端硯、歙硯、洮硯及澄泥硯,被列為四大名硯;滿清康熙時期,將長白山的松花石製成硯,提昇松花硯的地位,與四大硯並列。
這產於長白山的松花石,原本是八旗軍磨刀的良石。康熙皇帝以「壽古而質潤,色綠而聲清,起墨益毫」等優點如是說「故其寶也」,令造辦處採石製硯供御用,此石方留名於後。
康熙‧松花石甘瓜石函硯(如附圖),松花綠略帶白斑的原石,剖切成上下兩片,上為蓋,下為硯,製成橢圓甘瓜形,瓜蒂、枝葉、藤鬚刻畫得栩栩如生,葉緣有蟲蛀痕,極為生動,是很雅致且有品氣的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