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小烏龜在上小學一、二年級時,我們發現他在溝通上有很大的問題,當初總覺得他在無理取鬧,為什麼別的小朋友很輕易能了解的事物對他來說就是不一樣,我們還曾因他的白目好好地教訓過他。圖/吳馥伶
兒子小烏龜在上小學一、二年級時,我們發現他在溝通上有很大的問題,當初總覺得他在無理取鬧,為什麼別的小朋友很輕易能了解的事物對他來說就是不一樣,我們還曾因他的白目好好地教訓過他。圖/吳馥伶
文/綿籽
兒子小烏龜在上小學一、二年級時,我們發現他在溝通上有很大的問題,當初總覺得他在無理取鬧,為什麼別的小朋友很輕易能了解的事物對他來說就是不一樣,我們還曾因他的白目好好地教訓過他。
輾轉拜訪心智科,小烏龜的狀況不少,包括注意力不全、學習障礙及自閉症,我們決定「積極面對」,這包括告知小烏龜及他可能接觸的老師、大人們孩子的狀況,一方面學習用具體、簡短的句子和他溝通,並積極參與各項成長課程,學習用他能懂的語詞增加他的字彙資料庫、畫字代替寫字、實際操作計算機代替背九九乘法表,配合醫生的定期門診、日常生活紀錄及回報觀察心得等作為全家生活調整及協助他的參考。
數個月後,當醫生建議吃藥較能幫助他的學習時,我們陷入了掙扎。吃藥?他才八歲,就要吃控制精神的藥,會不會上癮?副作用是什麼?真的利大於弊嗎?後續還有什麼壞消息呢?吃了專心藥,他開始頭痛,我們又進入調整藥劑藥量的循環過程中,適應不良就跟醫師諮詢、換別種藥……
根據醫生的說法,這類障礙小朋友的感覺方式和普通人不同。比較起來,他們比較像剛起床或酒醉的人,很多事對他們來說,是隔了很多很多層的布幕,基本上,要很有技巧、很努力,才能像普通人一樣有感受。
我們的星星兒在小四前,基本上是困在自己的身體裡,沒辦法和別人溝通。因為他不知道別人的認知是什麼、別人也不了解他的感受。逐漸地,藉由家人、學校及藥物的幫助,加上長大了,神經連結到了,他才慢慢地有和別人相近的感受,了解到「人」的感受之後,他才慢慢有進步。
持續服藥的小烏龜到了國中還要繼續服藥嗎?我們問醫生:「這些年我們配合著吃藥、運動、陪伴、教導、情境學習、努力保持穩定的家庭氣氛等等方式,他什麼時候可以痊癒?」醫生回答得很妙:「只要他有需要,我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