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電】歷時五年、投資人民幣四千萬元拍攝,由上海電影集團推出的藏語史詩大片《西藏天空》近日在上海上映,反應熱烈。這是第一部用藏語拍攝、藏族演員擔綱主演,反映西藏歷史社會生活和西藏人情感的影片。在《西藏天空》學術研討會上,現場電影人都說,藏族題材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寶庫,期待更多好電影誕生。
《西藏天空》講述兩位原本是好兄弟的西藏青年從小在一個莊園長大,由於身分和家庭環境差別太大,加上時代變遷,兩人從朋友變成仇人,最終又恢復友誼的故事。
平均年齡三十八歲的年輕攝製組,七次深入藏地,完成了全鏡在西藏高海拔地區取景拍攝的艱鉅任務,也將壯美瑰麗的西藏自然風光和藏族文化呈現在觀眾面前,這在中國國產電影中尚屬首次。
《西藏天空》的劇本修改時間長達三年,從上海電影編劇趙東林到知名作家阿來手中,前後改了十一次。根據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汪天雲表示,其實《西藏天空》的劇本,在公司內部就有不同看法。曾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因母親是藏族,深刻了解藏族文化的作家阿來,原本一度放話「一輩子都不會碰這部電影」,經過四、五年交涉,終於說動了他。
阿來認為,原來的劇本因意識形態的禁錮,缺乏生機,他動手調整了故事,把兩個藏族青年的輪迴、替身,以及宗教理念都寫在裡面,意在突顯人性的覺醒,以及個體的生存狀態。藉此片反映一百年來西藏人農奴翻身解放過程,書寫人性的解放和覺醒。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周斌將《西藏天空》與先前中國大陸的藏族題材電影《農奴》、《盜墓賊》、《紅河口》等作比較,認為《西藏天空》突破了「階級對立」這樣的主旋律電影話語,反映了經濟主導型的現代文明與宗教主導型的農耕文明之間的衝突。
「在西藏拍攝時,發生過天災人禍,最大的災難是印度喇嘛潛入西藏自焚、打燒,許多部分都是重新拍過,他們歷經的千辛萬苦難以言表。」同時也是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表演藝術學院院長汪天雲說。
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認為,影片不僅體現出創作者對西藏題材理解的不同,也體現出一種時代的進步。「我們這個時代一定要有自己的特定立場和角度,怎麼來表述西藏,怎麼讓西藏問題進入我們的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據悉,《西藏天空》上映後已獲得義大利、加拿大兩個國際電影節的參展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