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由中國大陸中央電視台所製作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簡稱《舌尖》),於二○一二年首播後,一方面讓世人得以從「美食」角度更加了解專屬於中國的價值觀,因為片中展示美食的同時,也融合人們的情感,真實呈現一般民眾的生活。另一方面,該紀錄片也點醒內地觀眾珍惜「家鄉味」,從「美食」尋根,果然引發各省民眾尋找「古早味」的風潮。
根據新華社報導,在眾人期盼下,《舌尖》第二季於四月十八日晚間九時播出,創下一千五百萬人次的收視紀錄。與第一季相比,更側重講述食物背後的故事,希望透過美食,描繪當代中國人在時代變遷下的悲歡離合。
「《舌尖2》是有立場,有觀點的。」該片總導演陳曉卿坦言,希望透過「美食」這扇窗,看到時代變遷中的中國。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蘇六認為,這個系列的紀錄片想要表達的是,所有中國人在食物背後感受到的情感共鳴。「如果說《舌尖1》是緊扣美食紀錄片的類型,在講述飲食文化的同時寄託一定的人文情感的話,《舌尖2》對於情懷的表達慾望更加突出,顯示了想藉人文情懷對紀錄片類型化進行一次糅雜與突圍的勇氣。」
學做一頓家鄉飯菜
新華社記者採訪三十一歲的上海外企白領杜雯雯的觀賞心得,她說:「前段時間母親來我這住了一周,臨走前做了八寶飯、餃子、滷菜等,塞滿了家裡的冰箱。我四歲的女兒特別高興,她說外婆留下好多好吃的,等吃完後外婆又會來的……這讓我突然感到恐慌。因為我幾乎不太會做飯菜,女兒長大後,記憶裡會有外婆的味道,還會懷念家鄉菜。那我將來能給女兒的下一代留下什麼?是不是?」杜雯雯有些無奈,她的快節奏生活裡更多的是咖啡、披薩、三明治等,「我以後的外孫總不會說外婆留下了好多快餐優惠券。」杜雯雯說,現在她想從學習如何做一頓可口的家鄉飯菜開始改變。
安徽廣播電視台綜藝頻道《美食來了》導演陳小康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也表示,《舌尖2》讓人們產生了文化上的自省,原來生活中那些平凡食材的背後有那麼深遠的文化,包含了那麼多生活哲理。陳小康說,「我的女兒很早就開始學英語、彈鋼琴,她喜歡過耶誕節、萬聖節。最近這些文化類節目讓我意識到我們是如此浮躁,以至於好像失去了自己的根。文化的傳承至少可以從每個家庭開始。」
搶版權未播先轟動
據中新社報導,《舌尖2》拍攝團隊歷時一年,足跡遍布中國,共一百五十多個人物,三百多種美食,探訪偏遠之地的野生食材、少數民族的傳統烹飪,還將食物跨越地區的交流,並融入鏡頭。全片共分八集,分別是〈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祕境〉、〈相逢〉、〈三餐〉和花絮。片中連近年來的熱點話題也入鏡,像是「升學」、「富士康」、「陪讀」、「單親家庭」等。
分集導演鄧潔說︰「我們不僅在乎收視率,更希望觀眾在看完《舌尖2》後能有強烈衝動想回家陪陪父母,做一頓飯或學一道菜;能為遠方神祕的美食,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能認真對待一日三餐以及每一個美好的生活細節。」
央視紀錄頻道總監劉文則透露,《舌尖2》「未播先熱、未播先售」,不僅海外發行價格大幅超過第一季,甚至發生一國多家機構爭購首映權,尤其在第五十一屆法國坎城電視節,前來詢問的國際片商更是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