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渢將修復好的古籍翻拍留檔。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自二○○七年中國首次由官方主持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畫」以來,根據中國大陸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統計,中國官方現存古籍書量達五千萬冊,然而,隨時間流逝,古籍破損嚴重,而且在古籍修護領域的人才嚴重匱乏,古老的修復技藝面臨失傳危機。
去年底於上海舉行的中國圖書館年會上,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說,「古籍整理保護與閱讀推廣」是關注的焦點之一,全中國圖書館專業的修復人員從不足百人,上升到如今的近千人,這些人中不僅能修復中文古籍,還有幾十人可以修復西文古籍,且中青年占多數。
中新社報導,從二○一○年至二○一二年間,經大陸文化部評定的十二家全國古籍修復重點單位一共修復一百多萬頁古籍。張志清表示,培養古籍人才要經歷一段很長時期,因為修復技藝需要一點一點練,想成為古籍修復中的高級人才,「沒有二十年的訓練是不行的。」幸好如今有一批熱愛古籍修復、學歷高且好學的年輕人加入,部分大學院校也設立古籍保護修復專業或相關課程,很多古籍保護和修復的本科生和碩士生成為修復人才,人才整體素質提高許多。
報導中說,有三十三年修復經驗的國家圖書館修復專家朱振彬是師帶徒的受益者,一開始他拜有「國手」之稱的古籍修復大家張士達為師,修復了諸如《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珍貴的善本古籍和名人手稿,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徒弟。
「修復的過程全部計算上大概有百來種,即使平時一般的修復也有十幾項工序要做,像補破的各種手法都要很講究的。」朱振彬一想到即將耗時三至五年要參與修護清朝藏書「天祿琳琅」就有些激動,「作為一個中國人把自己老祖宗的修復的這些書給修好了,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僅僅修復還不夠,珍貴古籍數量稀少,文物價值高,數位化成為古籍再生性保護的重要手段,更能拓展古籍資源利用價值。張志清透露,國家圖書館目前正在全力展開館藏古籍善本縮微膠卷的數位化工作,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今年還安排了專項資金要展開古籍數位化,解決如今仍處在「戰國時代」的古籍數位化現狀。
據了解,「天祿琳琅」的珍貴古籍是清代宮廷昭仁殿所藏宋、元、明本精華,是中國古籍中的奇珍。清末民國初年,由於歷史原因,「天祿琳琅」藏書從故宮陸續散出,散落在世界各地。據統計現存六百部左右,藏量以大陸國家圖書館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最多,此外大陸地區還有四十一家公藏單位、五家私人藏家收藏「天祿琳琅」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