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畫/葉懿瑩
文/張映涵、杜晴惠
漥美澄:其實在《紀念日》裡,提到一九三五年出生的晶子小姐,她在書裡是教孕婦游泳的女孩,她會把所有的料理裝在保鮮盒,一起帶去游泳池。書中描寫很多料理的場景,大家可能覺得我很會做菜之類的,但都被騙了,就跟剛剛維中說的,我比較會吃,但不會做,我有時候看其他的小說,就會挑描寫飲食的部分,非常專心地讀。我看了一青妙的書描寫蘿蔔糕,我也非常想吃。
張維中:漥美澄對於自己小時候的飲食經驗,有哪些是覺得改變了自己的成長?
漥美澄:因為從小我家是做生意的,家族一起聚在餐桌旁吃飯的時間很少,可能就是小孩有空就先吃,大人忙完之後才吃。有時候我母親很忙,就站著隨便吃,所以,我現在就很喜歡跟朋友一起圍桌慢慢地吃,不要像以前站著吃,也沒有品嘗到食物的味道。小時候吃過的料理,其實是奶奶跟媽媽做過的,有一點像燴飯、燴麵,麵是先炸過,上面會放勾芡的料,會有醋的酸味,我也不知道這是哪一國的料理,但這是奶奶和媽媽一起創作出來的料理,在外面就沒有吃過這個味道。
張維中:我覺得剛剛談到這個部分很有意思,一青妙的家庭背景,吃飯時是很大陣仗,大家會聚在一起吃,漥美澄則完全相反,吃飯時因為大家都很忙,所以各自有時間各自吃,兩個人是非常極端的對照組。
另外談到小時候的飲食經驗,一青妙提到「蘿蔔糕」,漥美澄提到小時候吃到一種不知道是什麼料理,但是在外面吃不到的東西,我自己家裡也是這樣,比如說很簡單的東西,像用麵皮去做的一個烙餅,不是非常了不起,可是你就覺得那個東西,別人來做味道就會完全不同。比如我媽媽煮餃子時會一起做餃子湯,那個餃子湯其實是非常簡單的東西,只是加一些醬油、麻油或蔥,但我在東京時,怎麼做,味道都不對。
料理對我們的影響、家裡對我們的影響都很深的,我們會因為小時候吃過的一些東西,變成經驗,影響到我們長大以後。走遍世界各地,更會覺得:最正確的味道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從小在家庭奠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