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言素行》宗教之會

劉阿榮 |2006.12.27
311觀看次
字級

宗教是人類心靈的皈依,也是人生終極的關懷,世界上雖然有各種不同的宗教,但基本上都在為芸芸眾生尋求安身立命的道理,探究終極歸趨的方向:不論「彼岸」或「天國」,無人可迴避,也是無人不嚮往的境界。

不同的宗教,自有其教義、經典與儀式,但誠如被稱為「比較神話與宗教史之父」的德國學者繆勒(Friedrich Max Muller)所稱:「人們宗教意識的緣起,乃是對無限存在物的認識和追求。」換言之,人們的宗教信仰是一種心理能力或傾向,人們感受到有「神」(the infinity-無限的,亦即God)存在,在人類的心靈中產生了宗教的靈魂觀念、神靈觀念、神性觀念。由此一宗教思維出發,「神」被設想為超人間、超自然乃至能支配宇宙萬物的力量,信仰者由衷地產生崇敬感、怖畏感、依賴感、神聖感及神秘感……。於是「神」因不同的教義、不同的信仰,而有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形象」。

我國是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憲法第十三條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一方面保障個人可以保有或沒有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也保障個人自由信仰其所信的宗教,進行合法的宗教活動。因此,各種宗教在台灣社會上廣受重視,信眾雖多寡不一,但只要是「正信的宗教」都扮演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力量。

不過,長期以來各宗教在其所耕耘、宣化、傳布的領域發揮積極功能,卻較少和其他宗教或教派有密切的互動,這也許是宗教自由的本質所使然;也可能因各自為政的傳統沿襲。近些年來宗教大師之會晤,頗引起世人之注意,例如一九九七年二月,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的「世紀宗教對話」,即是「宗教之會」的盛事。尤其日昨(二悾悾六年十二月十六日)台灣的輔仁大學(天主教所創設、支持)頒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給星雲大師,表彰其創辦人間佛教,弘法濟世;重視教育、培養人才……等,以弘揚佛陀精神為終身志業。同時星雲大師與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以「慈悲與愛——當基督遇見佛陀」為題,進行知性及感性的對話。

這一場「宗教之會」,給我們許多的啟示:首先,不同宗教間的交流、對話,可以增進溝通,發揮合作濟世、安定社會的功能。世界上許多種族、宗教的衝突往往出於偏見或誤解,例如美國或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歧見,如能透過「宗教之會」至少可以降低誤解、減少衝突。其次,美好人間,祥和社會,不全然是宗教家的責任,而是各階層、各領域共同承擔的責任。近幾年來我們社會太關注政治經濟上之治亂隆污,忽略宗教、藝術、教育、文化的陶冶滌淨之功,卻又把社會祥和的重任寄託於宗教、藝術、教育、文化之上,豈非矛盾?

最後,星雲大師與單國璽樞機主教的「宗教之會」,共同指出了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如和平、平等、自由、自律、尊重……),正是對治台灣政治社會亂象的不二法門,此類真知灼見,不知能否喚起台灣的人心,政客的良知(如果還有的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