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哈佛到南加大》眾聲喧譁後的寧靜

永芸/文 劉懋善/圖 |2006.12.27
359觀看次
字級

走在寧靜的山寺,俯視幽靜的小村莊,幾盞燈光點綴出暗夜,在皚皚雪地更顯寂靜,眼前世界祥和寧靜,充滿神聖與平安。

歲末年終,東西文化之差異,氣氛撩撥心情。看到的、聽到的、談論的都是「耶誕節」。也非強迫,我想,佛光山在海外弘法,所謂「入境隨俗」,就是大師倡導的「本土化」,應該「尊重與包容」、「歡喜與融合」。西來寺作為美國的首座傳統中國寺院,平時與當地的各宗教保持友好交流、你來我往,要「廣結善緣」就是「敦親睦鄰」。

我們應邀參加哈崗社區第六次「耶誕音樂會」,我隨緣同行。我以為在這個小社區,可能就是個小教堂吧?沒想到車子一彎,眼前出現的卻是個可容千人的大教堂「Saint John Vianny Catholic Church」。

這是個耶誕歌曲的合唱表演,邀請了來自社區的、高中的,還有摩門教的各合唱團體,不同族裔、教派,同在音樂的殿堂聚會一處。節目進行沒有主持人,教堂的神父幽默風趣的開場後,各合唱團依序就位演唱,進退場時就由一位女歌手帶領唱聖歌。

我們坐在最後一排,綜觀全場、視野最好。十字架吊在中間,在受難的耶蘇像下,管風琴伴奏四部混聲合唱,讚美上帝。合唱時靜靜聆聽,聖歌帶動唱時,全體一起唱。很多人跟著音樂的節奏搖擺著身體,沉浸在悠揚的聖樂中。

我也在這樣的搖晃中,回到學生時代的場景。我從小受外婆和母親影響,很自然接受觀世音菩薩。到了高中,一個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同學,以此因緣非要拉我進團契。我參加校園團契二年,真正吸引我的不是教義,而是每次去都能很快樂的唱歌。因為從小受過合唱團的訓練,我還加入了唱詩班。青春年少,我熱情的跟著到處傳福音,但就是不願受洗。所以,常陷在「主啊!」或「觀世音菩薩」的兩難,後來乾脆每次禱告都一起呼喚「上帝、佛陀」,禱告完就「阿門!阿彌陀佛!」我最終選擇了佛教作為終身依歸,應該還是宿世的因緣。

我進佛門後積極尋找佛教的聖歌,原來佛光山很早就出過一本「佛教聖歌集」。我如獲至寶,邀了一些同樣喜歡音樂的同學,在佛學院組織了合唱團,唱我們自己的歌。如此又追溯到最早的「佛教青年歌詠隊」,看到慈惠、慈容法師他們也是因為喜歡唱歌才進佛門,似曾相識又相見恨晚的心情,不覺惺惺相惜更加欽佩。

五十年來,「佛教青年歌詠隊」經過不斷的改革演進,一九七九年成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以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融合的方式,將梵唄結合敦煌舞蹈和國樂、交響樂的配合,這支隊伍巡迴了三十多個國家,將佛教音樂之美登上國際舞台。二悾悾六年六月,經過重整,網羅音樂界的高手,又成立了「佛光山人間音緣梵樂團」。這背後的推手慈惠法師,因為本身喜歡音樂,從年輕唱到現在,深知大師的理想,而能不斷求新求變,創造出佛教音樂的另番風貌。

哈崗這個教堂的聖誕音樂會,讓我再次印證「音樂是人類祥和的共通語言」。不分宗教、族群、語言,我們只要欣賞、融入、歡喜享受音樂的美妙。雖然是英文,這些熟悉的聖歌我還能跟唱,當大家高唱「哈利路亞」時,我很自然地合著「阿彌陀佛」,師兄弟也配得很順,我們開心的自得其樂。最後是用十五種語言大合唱「平安夜」,台上台下一片沸騰。在最美的時候畫下句點,是最高明的結束。

步出教堂,相較之下,我們還津津樂道佛光山自己的「人間音緣」。一場眾聲喧嘩後的聚會,回到寺裡已晚,更顯山中的寧靜、清涼。

我常於晚餐後在山中散步,喜歡站在山門的石階上遠眺山下萬家燈火的虛幻。有人問我:「看什麼呢?」我說:「看燈啊!」郭守仁、玲玲這對菩提眷屬提議,帶我去 Long Beach的「Naples Island」看燈景。他們說那是個「耶誕島」,這個小島上的每一戶人家在搬進來時,都要簽約認可,每到耶誕節必須將自家庭院內外以有關耶誕節的故事來裝飾,還要比賽,行之多年,竟成了此地的特色。

我有點期待,這將會是個什麼樣的小島啊?果然,一進入港口就被五光十色的燈景震懾!河的兩岸都是美麗的燈屋,我們沿著河岸散步,與同樣被吸引來觀賞的人群擦身而過,互道「Merry Christmas」,有點像走入迪斯奈的童話世界。

當我們漫步、瀏覽在這些被各種燈所裝飾的不同型態的屋子時,真的有點不知「今夕是何夕」的迷茫。每家的大窗,玻璃光潔互映交織出不同的燈景。很像《華嚴經》燈燈相照、光光無礙的華嚴世界。

我很懷疑這麼多遊客穿梭其間,這些住戶不會厭煩或干擾嗎?「不會!」他們裝飾就是要讓人來看,你們從外面看他們,他們也從裡面看你,當他們看到遊人頻頻驚喜的歡呼,就是給他們最大的鼓舞,彼此都享受這種被欣賞的愉悅。還真的是呢!我走過一扇大窗,正好一個人拿著手機在自家耶誕樹下走動,我們四目相交,彼此揮手,真是有趣!一對老夫婦坐在客廳看書,好像拍戲的場景。一隻小狗趴在窗上向著外面一直叫。有幾家正在開「party」,喧嘩熱鬧。

有一家在樓上陽台裝了吹泡泡機,我站在火樹銀花的庭院下,置身在一堆飄落的七彩泡泡中,用雙手接住破滅的泡影。有一家把房子裝點成一個面孔,近看不知道是什麼,經人指點,才恍然大悟。屋頂是紅燈帽,二樓是兩圈白燈眼,中間是彩色燈鼻,最下面是白燈串成的嘴巴。有一家得到設計獎的主人可能是音樂家,他用雷射投影五線譜音符和雪花在屋瓦、牆上,每棵耶誕樹用不同色彩的燈包裝,當電動旋轉時就像穿著禮服跳舞的公主。

燈影映照的小運河一點也不寂寞,很多大船、小船被燈包裹著,情人泛舟燈影娑婆中,船上的情歌遠颺,真是浪漫。

我慢慢走,慢慢享受,想到中國傳統的年節氣氛,尤其佛光山多年的花藝平安燈,每年不同的特色,不也讓來訪的遊客歡喜讚歎嗎?

我問:這些燈會開到幾點?沒人回答!耶誕節的燈飾始於何時?沒人回答!我發覺怎麼一下好像安靜了?原來只剩下我們幾個。河上的船已靠岸停泊,如織的遊人也不知都散到哪去了?突然,在一片寧靜中,我真的感受到「美」。

耶蘇在哪一天誕生無人確知,聖經上沒有記載,教會的傳承也不清楚,近百年來有不少學者對此做了極廣的研究,所得結論仍是揣測性質。

「相傳」都是美麗的延伸。耶誕老公公其實是個慈善家,他叫尼古拉斯,一生歡喜助人,有一次他幫助一個貧窮的孩子,半夜把一袋金子從窗戶扔進去,剛好掉在壁爐上的長襪中。一八二二年,一位荷蘭的傳教士把這慈善老人的故事傳到美國,美國商人以特殊的行銷手法,利用這個節日宣傳廣告,大賺一筆,亞洲各地也群起效尤,這習俗就開始流傳到世界各地。失去了宗教情操的節日,就這樣流於世俗的狂歡藉口。

我走在寧靜的山寺,夜晚的星星比「耶誕島」的燈景更幽遠迷人。我想到傳說中的「平安夜」:一位在阿爾卑斯山的一個小村莊的牧師,在訪視村人的歸途中,站在山坡上,俯視幽靜的小村莊,幾盞燈光點綴出暗夜,在皚皚雪地更顯寂靜,眼前世界使他彷彿回到耶蘇誕生的夜晚,祥和寧靜,充滿神聖與平安,靈光一閃,就把腦海中的詩景寫成了「平安夜」,傳唱至今。

一年將盡,在眾生喧嘩的擾攘紅塵、人心動盪不安的亂世,「平安、寧靜」是我最大的夢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