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應寺白塔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妙應寺後部的塔院正中,是中國漢族地區現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
元朝至元八年(西元一二七一),世祖忽必烈毀遼代(九○七~一一二五)舊塔改建今塔,延請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建造。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妙應寺白塔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阜成門內妙應寺後部的塔院正中,是中國漢族地區現存最早、最大的喇嘛塔。
元朝至元八年(西元一二七一),世祖忽必烈毀遼代(九○七~一一二五)舊塔改建今塔,延請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建造。
至元十六年塔建成後忽必烈又命以塔為中心建「大聖壽萬安寺」,至正二十八年(一三六八)寺院被雷火焚毀,僅剩白塔;明天順元年(一四五七)寺院重建,改名「妙應寺」。塔因通體塗白,故稱「白塔」。歷代均有重修。一九六一年列為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塔為喇嘛塔,通高五○‧九公尺,磚構實心。塔下台基和基座平面均為折角方形,台基正面台壁左右對稱地設上台的踏步。基座為須彌座,二層束腰折角砌圓形角柱。基座上用磚雕砌巨大的蓮座,承托塔身的金剛圈;折角式方形基座自此過渡到圓形塔身,自然而富裝飾性。
塔身覆形,比例粗壯,肩部圓轉後向下收分。其上為折角式剎座,座上立相輪十三重,收分明顯,呈圓錐體。再上置直徑九‧七公尺厚木襯底的銅質華蓋,周懸三十六個銅質透雕佛字、佛像等圖案,下懸鈴鐸,狀若流蘇。剎頂為一小型喇嘛式銅塔,上存一則元代的題刻。
全塔坐落在一「T」字形的大台上,台上除該塔外尚有一小殿,各轉角處立一小方亭,均為漢式建築。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由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總監修,佛光山宗委會策畫,分類彙編各門類藝術及藝術家,按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篆刻、工藝和佛教美術人物,總成八大類計二十卷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