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作圓口,束頸,雙弧肩,附對稱提耳,鼓腹下收,形體短胖。口沿與底部均呈橢圓形,器身亦作扁圓形,應為清雍正(1723-1735)至乾隆(1736-1795)年間景德鎮督陶官唐英所監造的獨特器形。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文與圖/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瓶作圓口,束頸,雙弧肩,附對稱提耳,鼓腹下收,形體短胖。口沿與底部均呈橢圓形,器身亦作扁圓形,應為清雍正(1723-1735)至乾隆(1736-1795)年間景德鎮督陶官唐英所監造的獨特器形。
器面以淡粉釉彩線刻剔花卷草圖案為地,其內卷的藤蔓及葉形,甚為少見。通體飾紋樣,頸作芭蕉葉紋,肩為藍料迴紋,下部繪雲形瓔珞紋;腹下方環飾法輪、法螺、勝利幢、華蓋、蓮花、寶瓶、雙魚與吉祥結等八吉祥;近足處圈飾長形仰蓮瓣紋。提耳、口沿和底沿均塗金彩。內面及瓶底施碧湖綠釉,瓶底中央留方形白瓷面,以紅彩篆書「大清乾隆年製」款。
整器線條清晰,賦彩豐富,工藝複繁精巧,為乾隆官窯的代表作。
●高13.2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