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彭開了一家茶藝館,力邀我上坪林買茶,上山時兵分兩路,我搭的車先到,原本尾隨在後的車卻慢了半小時才到,車到前輪葉子版已不見了!
上山找茶成找碴
出師不利,上山找茶成找「碴」的情緒布滿了同路人;幸靠老茶農鐘先生一手烘製的清香包種茶的香氣趕走人的「霉氣」。
這位早在一九六三年,就榮獲文山地區製茶冠軍的老茶農,拿出比賽用的白瓷杯,擺下十款不同茶,讓我們試喝。
他拿著一根湯匙,取了少許茶湯入口,再將留有香味的湯匙貼近鼻子,只見他猛吸兩下,立刻細分這泡茶的優、缺點。
「這泡茶採收時起南風!」
「這泡茶萎凋不成功!」
他用十款茶的香氣、滋味分析了每一款茶的優劣、勝敗,完全是憑著長年浸淫茶海裡的經驗累積。
同路找茶的友人,有人愈聽愈來勁,也有人原本是上山喝茶,看看風景,賞賞山林之美的,現在卻反來「上課」而頓失趣味!
客觀論析茶質
最後剩下我和鐘先生對談,他慨嘆消費口味愈來愈走向「香」味,而忽略了「滋」味才是「真」茶味,也不滿製茶人失去敬茶的誠心,只為了賣好茶價的投機心理。
一位山居老茶農,愛茶如己出,一生為茶質而努力,也為有緣和他試茶的人而賣力分析,我想這種不計成本的誠心,和他客觀論析茶質的投入,都是對剛踏入社會新鮮人,或是面對工作已無衝勁的人,提供了一種借鏡和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