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的大作家蒲松齡,一生勤於耕耘卻志不得伸,靠在家鄉私塾教書為生,生活十分貧困。
當時,一個私塾先生一年的工資只有八兩銀子,而維持一個三、四口人的農家生活,一年至少需要二十兩銀子。也就是說,蒲松齡教私塾的基本工資,還維持不了一家子人的基本生活,其貧窮情況可想而知。
有一次,蒲家來了幾位朋友。蒲松齡想招待朋友吃飯,家裡卻只有六文錢。他的妻子劉氏犯了難,蒲松齡卻說好辦好辦,如此這般:他讓劉氏用兩文錢買韭菜一把,兩文錢買豆腐渣一團,再用兩文錢買冬瓜一個;還從門前的柳樹上掐下一把柳葉,再從雞窩裡掏出兩個鮮雞蛋,就利用這些素材,來烹調特色「蒲氏菜」。
菜做好,劉氏每端上一道菜,蒲松齡都先報出菜名:第一道是清炒韭菜,上面鋪著兩個蛋黃,他說這是「兩個黃鸝鳴翠柳」;第二道是焯好的柳葉撒上細鹽,圍一圈兒蛋白,他說這是「一行白鷺上青天」;第三道是清炒豆腐渣,他說這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第四道是清湯上飄著冬瓜刻的小船,他說這是「門泊東吳萬里船」……
朋友們饒有興味地邊聽邊吃,感到既新鮮,又有趣。在這裡,他們不但吃到從未吃過的「美味」,還受到詩的陶冶,走進美的意境,生發豐富的想像……這是從那些喧囂浮華的酒肉宴席上永遠也無法得到的,怎能不交口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