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嘉義訊】幼童或青少年也會罹患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常被家人誤認是生長痛而延誤就醫。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黃光永表示,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需及早就醫,才能免於關節被破壞或永久變形。
六歲陳小妹妹每天發燒到三十九、四十度以上,關節紅腫熱痛,就像「麵龜」,發炎時痛到動彈不得,卻不知什麼原因,半年後才查出罹患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黃光永表示,小朋友早上起床,常叫關節痛或腳痛,疼痛情形超過六周,有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性疾病,會導致關節腔內的滑膜發炎,當大量發炎細胞聚集在關節內,就產生紅熱腫痛,侵蝕骨頭、肌肉及韌帶,造成關節變形,甚至無法行動。
黃光永指出,幼年型類風濕關節炎好發在十六歲以下兒童少年,於大關節而不是小關節。三至四歲及十歲是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兩個高峰期,也有兩歲發病。
治療藥物有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與生物製劑三大類,約有三分之一病患治療後的半年內有效控制病情。
很多民眾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有時會減量或不吃藥,黃光永提醒,急性發作期時,類固醇能快速壓制疼痛和發炎,是治療免疫風濕疾病必要用藥,千萬不要自行減量和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