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蕭淑慎等六位藝人被驗出毒品陽性反應後,吸毒問題又成了大眾討論的話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蕭淑慎曾在二年前與名模姚采穎共同擔任「反毒代言人」,未料二年後竟成為一個被強制勒戒的新聞人物。
蕭淑慎吸毒的新聞尚未落幕,日前又傳出刑警局破獲了一宗跨國販毒案,查獲海洛因約十四公斤,安非他命近七公斤。此一跨國販毒的範圍,遍及香港、馬來西亞、日本、中國,供應商則設在泰國及緬甸。此兩件吸毒及販毒案件的曝光,顯示台灣毒品的吸與販均已相當氾濫,如不嚴格堵住缺口,對青年的戕害將不可想像。
台灣反毒的刑法不可謂不重,販毒者最高可處死刑,吸毒者須強制勒戒,而勒戒過程與坐牢無異,為期最少四十天,四十天後須再做醫療評估,決定是否繼續觀察勒戒。毒品成癮者,雖經醫師給藥,但初期的症狀非常人所能忍受。日昨傳出蕭淑慎已出現戒斷症候群,焦慮、失眠、譫妄等一一出現,不得不向榮總醫師求助。據醫師指出,短期的生理依賴較易解決,對毒品的心理依賴才是最大的挑戰。這就是為什麼很多送勒戒者屢戒屢犯的主因,也是販毒者不怕沒有市場的動力。
一般人不易了解為何像蕭淑慎等知名藝人,竟然會耽溺於毒品之中而不能自拔。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從事影藝事業者,名聲大起大落,心理壓力極大,得名之時,天天有新聞,處處有粉絲,前擁後簇,十分風光;一旦風頭不順,無人理會,可以悶得發霉。其間起伏,常人難以承受,於是毒品成了最佳的慰藉品。以大麻而言,它可以使人放鬆情緒,也可以使人產生某些愉悅的幻覺,簡直可以用「忘憂草」稱之。但一旦上癮,負面作用即隨之而來。
在美國,大麻的年產值可達三百五十八億美元,竟超過玉米、大豆與小麥的產值。近來美國已有人主張大麻合法化,一來可徵收稅金,增加國庫收入,二來可管制產銷,三來可從吸食者的各種反應作為藥物研究。此一主張初聽似覺有理,但其結果必將犧牲為數可觀青年的健康與前途。試想,青年吸著大麻、陶醉在幻覺之中,上焉者怠惰逸樂,下焉者淪為雞鳴狗盜之徒,社會之沉淪,指日可待。台灣幸無這種開放的論調,社會上的共識仍是嚴加防止毒品的氾濫,勿使其成為社會的災難。
防毒的方法不外是一、社會的宣傳與告誡;二、家庭與學校的教育與監督;三、治安單位查緝的嚴格。三者缺一不可。目前國內以治安單位的查緝與取締用力最多,而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都似嫌不足。二年前「淨化社會文教基金會」邀請蕭淑慎擔任反毒代言人,姑不論蕭小姐今日被查出吸毒,該基金會的努力,以及淨耀法師在監獄內從事反毒教化工作二十餘年,仍值得社會效法與尊敬。但反毒教化工作,不能單靠私人基金會努力,政府應該設專責機構,先從學校教育下手,在國中就將毒品之為害編入課本,並在各級學校中放映毒害之影片,讓青少年將毒品之危險,深深印入腦海,才是治本之道。
此外,宗教也是一種最佳的反毒武器,透過宗教的慈悲,幫助勒戒者重新做人,拋開心理壓力,永不再犯,也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