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綠皮車」的老式火車,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已逐漸退出舞台,在中國大陸各省只有極少數的路線上還能見到。圖為西安往返前河鎮的「綠皮車」,全程二百公里,時速只有三十三公里。雖然運行速度不快,但是在重要節日,低廉的票價、愜意的乘車環境還是受到了不少旅客的歡迎。(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瀋陽晚報》日前報導在冬奧會上拿下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銀牌的徐夢桃回鞍山老家,坐的是從瀋陽起站的「綠皮車」,車票價格才人民幣七塊錢,由於瀋陽到鞍山並沒有高鐵直達車,光是轉車的費用就要花掉人民幣三十元,記者藉此表達這位得獎選手的念舊與勤儉性格。
報導中提及的「綠皮車」,其實是九○年代前,中國旅客列車具代表性的形象,受蘇聯列車的影響,車身標準色是綠底搭黃條狀,車上沒有空調,可自由打開車窗。近年來因生活水準提高、高鐵興建,綠皮車慢慢從乘客的記憶裡消失,很多省分只有在春節期間為了應付擁擠人潮,不得不重出江湖,分擔鐵路客流量。
旅遊不講求效率
在全面進入高鐵時代,大陸時興「快旅慢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抵達目的地,到定點後再慢慢觀賞遊玩,然而,卻也有人願意搭最便宜的古老綠皮車,慢慢欣賞沿途風光。
時速僅三十公里、乘坐空間並不舒適的「綠皮車」,經過時間洗禮,現在卻成了忙碌的都會人眼中最具懷舊性格、最愜意浪漫的象徵。不僅在春運時受到旅客的歡迎,有些年輕人為了節省旅費,也會搭最便宜的綠皮車,慢慢欣賞沿途風光,並在微博上記錄自己的旅行。
根據大陸《武漢晚報》報導,有一位奶奶花了六年多的時間,搭最便宜的「綠皮車」,帶著孫兒「窮遊」二十九次,走遍一百三十五個城市,這位名叫賽春芳的奶奶為自己的旅行留下註腳:「奶奶和陳浩嵐(孫兒)遊中國名勝古蹟,學知識、練走路、堅強意志,變得勇敢、有膽識、心胸開闊和沉著。」
靜心回味真滋味
除了綠皮車,最能代表「慢生活」的,莫過於「慢遞郵局」。據陸媒報導,繼二○○九年北京的熊貓「慢遞」郵局之後,四年多來,風潮沒有中斷,中國各省陸陸續續接力開設「慢遞」文化店。
今年二月底,河北省首家慢遞文化店開幕,中新社採訪一位三十三歲、家住石家莊的民眾劉國才,問他為何想到寄一封「未來的信」給女兒,劉國才說:「這些是我女兒從兩歲開始到現在五歲畫的所有畫,我想通過『慢遞』的方式,在女兒結婚那天郵寄給她作為新婚禮物,給她個驚喜,這比給她多少錢都更有意義。」劉國才以人民幣三百一十八元的價錢成功拍下河北第一封慢遞郵件,他說,女兒的畫雖然算不上特別好,但這是她獨有的成長足跡,他和太太想為她保存下來作為紀念。
還有一位三十歲、也住石家莊的朱雅麗,則是從五歲開始就為兒子記錄成長過程,她從懷孕那天起,每天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與兒子的虛擬對話,以及兒子出生後的成長點滴。朱雅麗說,現在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回味過去、品味生活。「我打算將這些最寶貴的充滿回憶和憧憬的物品寄存起來,郵寄給將來成家之後的兒子,能讓他在閒暇之時重溫兒時的快樂和我對他的愛。」
大陸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孔令雪表示,「慢遞」契合了都市人的心理需求。「人們寄信的動機可能不盡相同,有人為了祝福,有人為了宣洩。很多在生活中不便直接表達的情緒,通過拉長收信時間,可以有效緩解寄信人的尷尬和焦慮感,幫助減壓。此外,如果將生命視為一趟旅程,那麼每一天都值得享受。當你選擇讓親友或自己等待一封未來將至的信,其實就是在有意識地放慢腳步,感受時間的傳遞與寄託。」